 |
人是通過表揚進步,還是通過反省進步? |
日本人為什麼會如此喜歡反思和批評呢?據稱日本人是輾轉流落到日本列島的多個民族進行融合而誕生的。各民族要在狹小的島嶼上和睦生存下去,就不能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張,就必須減少被他人厭惡的行為。另一個原因在於日本人的祖先選擇了農耕之路,即使每個人的力量很弱,只要大家能齊心協力進行耕作,農作物就能獲得豐收。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不能從事莊稼活兒等集體勞作的人,自然就會遭到批評。與此相對,美國人和中國北方人的祖先是狩獵(騎馬)民族。在狩獵中,如果個人能力不夠優秀,就難以捕獲獵物。從集團整體看,通過稱讚提升個人的能力,進而使具備卓越能力的人增加,這樣才能捕捉更多獵物。
傳統經濟學和經營學都站在人類完全相同的觀點來探討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但筆者卻覺得,如果社會和文化存在差異,或許就需要不同的方法。對美國人和中國人而言,那些對自己優點視而不見、嘮嘮叨叨批評自己的日本上司絕對是無能的高管。受到批評的員工會想,「在這樣的上司手下,怎麼可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於是員工的幹勁兒也就隨之下降了,同時勞動生産效率也受到了影響。類似的情況肯定存在。筆者認為,對於在喜歡自我反思的日本社會長大的人,要以批評為主,時而給予適當的讚揚,這樣效果最好。而對於喜歡自我肯定的中國人,則應以讚揚為主,時而給予一定的批評,這樣或許更為妥當。
順便補充一句,筆者認為作為經濟評論家的邱永漢之所以在日本備受歡迎,在於他站在經濟學家和經營學家都經常忽視的「文化」和「社會」角度,對商業和投資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山寨與中國經濟的邏輯
在中日之間玩穿越尋商機
體育社團培育一流經營者
當13億中國人貪婪國際新聞之日
經濟掉下來,文化走出去
世界第一帶來的不幸福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才是「狼」?
中國企業該不該世襲?
日本糕點師的殘酷物語
「知識越多越反動」
調控與生産過剩的怪圈
推理小説是中國法制的鏡子?
巴黎LV專賣店裏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