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強國之路:要打倒權威
2018/10/15
北野武是我尊敬的搞笑藝人之一。他從明治大學工學系退學,最擅長的科目是數學,是一位少有的知識分子型藝人。他人生屢受挫折,為了生存偶然成為搞笑藝人。除了搞笑藝人外,北野武的身份還有歌手、作曲家、畫家、小説家和演員,而最終被世界廣為熟知的是其電影導演的身份。想必很多中國人在看過北野拍攝的電影《菊次郎的夏天》後也會潸然淚下吧。
![]() |
北野武 |
類似的人物數不勝數。因電影《幸福的黃手帕》而成名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系,小説家三島由紀夫就讀於東京大學法學系,在同班同學都成為高級官員或政治家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藝術的道路。《白夜行》作者東野圭吾出身於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原本是一位工程師。日本的一流藝術家很多都是「素人」(外行)。這些門外漢創造的藝術在海外也深受好評,提高了日本的軟實力。如果沒有他們,或許日本人今天仍被世界嘲笑為「經濟動物」。
|
|
再重覆一次,「素人」之所以能夠發揮卓越的藝術性是因為從傳統藝術的表現和禮法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説是因為他們不像藝術專業的學生一樣「重覆學習一樣的東西」。正因為是「素人」,才敢於質疑傳統,挑戰偉大的權威者,鬥爭、破壞,然後創造出新的藝術。
將技術創新這一理論引入經濟學的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同時提倡創造性破壞理論。新技術的誕生離不開破壞舊技術的力量。文化的創造和技術的創新一樣,需要有質疑傳統文化、挑戰權威、有時需要有破壞舊文化的瘋狂。一味依附傳統權威無法誕生新的文化。所有的藝術都是在與傳統權威鬥爭的過程中誕生的。(請注意我在這裡強調的破壞,意思並不是用武力手段毀滅舊文化,而是用新創造的文化力量淘汰舊文化的僵化概念。)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文化創造的中心。當時諸子百家林立,各種藝術百花齊放。然而,從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漢代開始,文化創造的勢頭逐漸衰弱。並不是儒學不好,是儒學的解釋被國家限定,向民眾灌輸同一種解釋的做法不好。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導致學問和文化的統一性登峰造極。儒學失去了創造性,儒學者忙於權力鬥爭。
中國要想成為文化強國,必須打破這種舊弊。現在需要的正是創造性破壞。不被權威所拘束,自由地創造文化。不過呢,不必把什麼都想得很難。在大學學習經濟,如果對動畫感興趣那就繼續畫漫畫。在醫學系忙於做手術,如果喜歡唱歌不妨自己嘗試寫歌。是興趣的積累創造了文化。拿出一點點勇氣來就好。文化強國不是由權威,而是由你創造的。
實際上我也並不是畢業於新聞系。雖然在該專欄經常以歷史為題材,但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歷史。雖然在日本經濟新聞社工作,但其實也並非是學經濟專業的。我在大學學的是法律專業。作為記者,不具備專業出身曾經令我很自卑,但是現在我已經釋然了,「這樣也沒什麼不好」,雖然我不能成為全球都能接受的記者……
本專欄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