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與「賣國」的邏輯
2019/01/04
聰明人一看就知道,中國購買日本國債並非賣國。因為政府持有的外幣若只有美元,風險太大,應該分散。要投資日元,日本國債通常是最安全的。買方的影響力在這裡也很大。因為買方突然出售國債,會導致賣方國的長期利率上漲,賣方政府為此不得不關注買方投資者的動向。德國在歐洲有影響力就是因為購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國債。被德國銀行買入大量國債的南歐各國不得不看德國的臉色行事。
反過來,購買中國産品也不能説是愛國。阿里巴巴集團與日本軟銀的關係就是一個好例子。日本軟銀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持有28.8%的股份。在網上使用阿里巴巴的服務越多,阿里巴巴掙的錢就越多,掙到的分紅也會流入日本企業軟銀的錢包。因為阿里巴巴的業績出色,股價上漲,軟銀便能夠以阿里巴巴的股份做擔保,向金融機構申請鉅額融資,順利在全球收購企業。
中國消費者利用阿里巴巴,其實就是在間接幫助日本軟銀髮展。儘管如此,也絕不能斷定將股份出售給外國人或外國企業就是賣國。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當初投資阿里巴巴時,阿里巴巴正苦於缺乏資金。軟銀的投資讓阿里巴巴抓住機會發展成全球企業。如果沒有日本的投資,中國IT産業的發展就可能遲緩。
如果每個國家都閉關鎖國,現代經濟就無法存在。跨越國境的資金、零部件、資訊和人才錯綜複雜地聯繫在一起,才能讓經濟活躍起來。商業是因相互受益而聯繫,並非只是單純的敵方我方的邏輯。那麼在經濟領域中有沒有愛國精神呢?筆者的回答是「有」。筆者認為,構築人人都羨慕的經濟體系應該就是愛國。
不應排斥外國人或外國産品,而應積極吸引和招攬,把愛國和賣國等想法擱置一邊。不管是敵國政府還是外國企業或是外國資金,都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構建一個公正、透明、安全、先進和充滿魅力的經濟圈。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資金、企業從全球湧入中國。從國外徵收超過中國對外支付的稅金,利用這些構建更好的社會豈不是更好。這才是愛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專欄的內容為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