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抵制日貨受傷的是中國?還是日本?中國人説「抵制是為了教訓日本」,而日本人則反駁説「中方的損失更大」。我的回答非常清楚: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中國和日本都必將蒙受損失。在20世紀之前,各國的經濟各成整體,通過限制出口、限制進口等經濟手段就可以單方面致對方于被動。然而,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上,世界各國的關係錯綜複雜,一國的經濟損失很快就會引發其他國家的經濟損失。大家可以試想,在這樣的世界裏,抵制産品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
在9月份中國的汽車銷量中,日系車的銷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4成。在10月的國慶長假期間,日系品牌的電視銷量也減少了4成。主張抵制日貨的那些人恐怕覺得「日本必然會非常為難」。然而,日本固然為難,但中國其實也在為難。在中國銷售的日系車有9成為中國製造,零部件也有9成來自中國。也就是説,在中國銷售的日系車實際上是「中國産品」。而且,那些工廠也並不是日本企業獨掌大權,而是與東風汽車、廣州汽車等中國國有企業合資經營。
|
北京的秀水市場(10月18日) |
如果在中國生産的汽車滯銷,生産規模縮小,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就會縮小,日本的GDP完全不受影響。不在日本生産的産品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與日本國內的生産總值,也就是GDP沒有任何關係。GDP面臨減少風險的只有日系車工廠林立的廣州和武漢。如果大眾和通用汽車取代日系車,銷量越來越大,這些汽車的産量增加,其工廠所在地上海的GDP就會增加。
包括電視在內,日系品牌家電如今大部分都在中國生産,幾乎沒有日本製造。就算抵制在中國隨處可見的味千拉麵、吉野家等日資食品,結果也是完全一樣。因為這些食品都是中國人在中國製作。即使銷售額減少,對於日本的GDP也沒有任何影響。
那麼,日本經濟是毫發無傷嗎?倒也並非如此。因為一旦在中國的銷量減少,企業收益就會減少。但其影響畢竟有限。就算是在華銷售比例最高的日産汽車,比例也只佔整體的大約25%,據説來自中國的利潤僅佔整體的3成多。反而是廣州汽車、東風汽車對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高達9成、4成,如果日系車滯銷,這些中國企業的利潤就會消失,甚至關係到生死存亡。合資汽車工廠和零部件工廠有很多中國人在工作,銷售低迷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問題。
還有一種思路是,日産等日本企業如果在中國的利潤減少,這些公司的股價就會下跌,使得籌集資金變得困難。到那時,這些公司或許會精簡在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而且,由於股價下跌會導致資産縮水,持有日産股票的日本人或許會捂緊錢包。如果日本國內的設備投資和消費不振,日本的GDP就會下跌。但即便如此,減幅應該也不會大得嚇人。在抵制全面爆發的9月之後,日本股市雖然曾一度下跌,但很快就恢復了。或許在投資者看來,現在的抵製程度對於收益的影響並不算大。
除了GDP之外,還有衡量一國經濟規模的另一個指標——GNP(國民生産總值)。簡單來説GNP就是GDP與海外投資盈利的總和。日本設在中國的工廠開工率低關係到GNP的增減。日本企業從中國當地法人(包括合資)賺到的錢究竟是多少呢?這個數字無法確切統計。日本每年的海外凈收所得約為15萬億日元。如果其中的2~3成來自中國,估計就是3萬億日元到4萬億日元。而日本一年的GDP高達約470萬億日元,與之相比,3~4萬億日元微不足道。即使來自中國的所得為零,日本也不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最令日本頭疼的應該是中國停止從日本進口。因為一旦在日本國內生産的産品賣不出去,日本的GDP就會減少。去年日本的對華出口額約為13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3%。如果出口驟減到零,日本經濟恐將陷入負增長。而日本又不可能馬上找到替代中國的出口對象。但是,這對中國也並非萬全之計。日本向中國出口大量原材料,在中國加工後再反進口回日本。如果中國與日本全面對立,導致這一機制中斷,中國的對日出口也將大幅減少。中國的對日出口額也相當於GDP的2%,丟掉這2%對於經濟增長來説也是一大重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