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改變語言,思維方式就會不同。一位同時精通日語和英語的女士經常説,「在説英語時和説日語時,性格會發生改變」。日語的女性語言非常發達,在語法上不像英語那樣直截了當地説「Yes、No」,因此,在用日語進行交流時,會意識到作為女性的溫柔,但一旦開始使用英語,就會變為堅持自我主張的性格。由此可見,語言的語法差異能夠改變思維方式和性格。
中國人在説中文和日語時,性格似乎也會改變。雖然普通話與廣東話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但據筆者的觀察,在説這兩種語言時,中國人的表情看起來會有微妙的差異。實際上有研究表明,如果語言不同,使用的大腦部位和聲帶的振動方式就會有所不同。如果身體的使用部位不同,就容易産生不一樣的思維。
 |
北京(kyodo) |
筆者出身於日本的東北地區。東北方言與日語普通話使用的詞彙不同,但更大的差異在於發聲方法不同。東北方言濁音很多,如果時隔很久回到家鄉説起東北方言,喉嚨就會很疲勞。不過,怎麼説呢,在説當地方言的瞬間,自己的內心會變得非常坦率。這是筆者在説日語普通話時不曾遇到的感覺。使用當地方言進行思考,似乎更能寫出充滿感情的文章。
在經濟發展以工業為中心的階段,為提高效率,統一規劃非常重要,當然語言也要統一。但是,一旦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水準,僅僅依靠統一規劃就很難保持持續增長。因為如果大量生産相同的産品,價格就會下降,也就難以賺錢。這是任何做過生意的人都懂得的道理。
中國今後要將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等服務産業培育為經濟支柱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與統一規劃相比,多樣性更加重要。各地區都必須大量創造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獨特産品。如果語言全部千篇一律,那麼就將喪失音樂和思維的多樣性。古代中國的文化之所以燦爛輝煌,是因為在中國各地,語法、詞彙、韻律都存在差異,文章和詩文具有世界各國無法比擬的多樣性。
中國的朋友們,不要總説普通話了。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