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之間相互對立在世界歷史上司空見慣。這和兄弟之間吵架有很多共同點,在精神層面過於相近國家之間,反而容易激起競爭意識,進而加深對立。如果再疊加戰爭和侵略的歷史就更是雪上加霜。中國、日本、南韓這東亞3國就處在這種關係之中。而且從3個國家的關係來看,雖然有「三足鼎立」之説,但現實世界裏則更易出現「2對1」的局面。
南韓出口的4分之1為對華出口
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日本和南韓的共同點很多。在經濟規模和對世界的影響力方面,則是中國和日本處在同一個水準。而在如今,讓南韓和中國團結起來的則是「反日」。
|
索尼在南韓微單眼相機市場佔據首位 |
歷任南韓總統經常將「反日」作為政治武器加以利用,但此前基本是南韓自己對抗日本。在教科書問題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南韓和中國的批評聲音曾出現聯動,並産生過共鳴,但並未發展為更高水準的合作。這是因為南韓方面保持了克制。
但是,南韓總統朴槿惠最近展現出來的則是與中國明確進行「反日」合作。包括慰安婦問題、二戰強徵勞工訴訟,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朴槿惠的請求親自指示在中國哈爾濱建立安重根紀念館。安重根是於1909年10月在哈爾濱火車站暗殺曾擔任朝鮮統監的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民族主義活動家。
在南韓向中國傾斜方面,經濟走在了前頭。南韓經濟正在以中國市場作為增長的動力源。目前在南韓出口額中,4分之1為對華出口。此前曾是南韓産業主要市場的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則在下降,對中國的依賴毫無疑問正在加深。
日本企業除了汽車和餐飲等一部分行業,正在降低在中國的生産和銷售比重,不聲不響地推進「去中國」戰略。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南韓企業正打算加強向中國市場傾斜。在這裡或許還存在試圖填補日本企業留下的空隙的意圖。
中韓製造業構成潛在競爭對手關係
但是,南韓和中國的製造業在很多層面相互重合,是潛在競爭對手。雙方都具有「追隨」型企業的共同點——即以低廉的成本大量製造已開發國家企業開發的産品,以控制市場。有觀點認為中國在中國企業發展起來之前向外國企業開放國內市場,並給予優惠,但在中國企業崛起之後,外國企業將成為障礙,將轉為削弱其力量。如果不向中國提出技術轉讓和在中國進行研發等好處,就將遭遇被逐出中國市場的命運。觀察家電、IT和材料産業等,這種情況一目了然。而在中國汽車市場,日、韓、德、美的合資企業之所以持續表現強勁,是因為中國汽車廠商仍未發展起來。
|
南韓計劃向中國出口美容整形技術 |
南韓企業在中國市場似乎保持了強勁增長勢頭,但實際上則是建立在危險的基礎之上。在液晶面板生産方面,明年中國大陸將超過台灣,進而追趕南韓。而從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慧手機企業來看,中國多家企業也在崛起,支撐南韓經濟的三星和LG的腳下正在受到威脅。
但是,朴槿惠卻與中國以「反日」作為共同點加深合作,即使是為了牽制日本,也有可能成為「危險的賭博」。其中,在製造業以外的領域,南韓尋求將中國人變為客戶的舉動應該得到關注。其中包括醫療旅遊、尤其是整容、音樂、電影和遊戲等韓流內容等。這是因為在這些領域,南韓方面的競爭優勢將得到維持,與中國的競爭仍然並不激烈。不過,僅僅憑藉這一點,南韓是否能夠獲得充足的增長動力呢?
現在究竟是什麼因素在推動著中國、日本、南韓的關係呢?筆者會情不自禁地想到的是,日本的「認死理」、南韓的「情緒化」和中國的「會算計」。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後藤康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