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衝擊(3)歐洲比日本獨立
2015/04/22
3月12日中午,英國財政部官網突然發佈了一條中英文短訊,「很高興向大家彙報,英國將在西方主要國家中第一個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這表明英國財長奧斯本已做出加入亞投行的決定。
![]() |
英國財長 奧斯本(AP) |
「將造成對美國關係的惡化」,儘管資深議員和外交官員們敦促奧斯本回心轉意,但他心意已決。如果不把中國資本吸引到倫敦金融街,英國就看不到前途。正是基於這種危機感,奧斯本在之前的英國國家安全會議上果斷地拒絕了一切反對觀點。
英國首相卡麥隆是奧斯本在牛津大學的學長。兩人在2013年相繼率領眾多商業界人士訪華。外界有猜測認為,卡麥隆是考慮到5月份即將到來的大選,為迎合經濟界而決定加入亞投行。
3月17號,在奧斯本發表聲明5天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與中國副總理馬凱走到了一起,雙方在柏林簽署了包括向亞投行出資在內的多達21項經濟合作協定。「願意用多年的經驗提供幫助」,對於希望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管理經驗和信譽的馬凱來説,朔伊布勒的這一表態正如其所願。
歐洲從2014年秋季就已經開始私下裏討論加入亞投行的問題。「需要多大程度負擔資金」、「能否確保透明性」?據稱,在布魯塞爾的歐盟(EU)總部裏有時甚至會對相關問題展開激烈爭論。
「沒有哪方表現出從一開始就要拒絕的意思」,和英國一起率先決定加入亞投行的盧森堡財政部相關人士如此回顧。
日本在亞投行問題上被「對美顧慮」而困擾,而這些歐洲國家並沒有過多的表現出這樣的顧慮。奧地利財政部長謝林格曾公開表示「是否加入是我們自行做出的決定」。各國政府相關人士都表示,幾乎沒有聽到過對於是否要與美國進行協商,還是加入亞投行會動搖美國主導的金融秩序的意見。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總監斯帕奇充滿疑惑的表示:「英國在這場中美角力中做出了現實可行的判斷。為何日本就不能獨立於美國做出自己的判斷呢?」
一名有過駐日經歷的歐洲外交人士稱:「日美在此次(亞投行)問題上陷入孤立。這好像正中中國下懷」。
(連載,未完待續)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