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在印度被要求禁播的理由
2016/10/11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末期,《哆啦A夢》給當時的日本兒童帶來了夢想,讓大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將出現新技術和現在無法想像的新産品。同時,很多有趣的故事也告訴人們,不管有多麼便利的工具都不是萬能的,如果不夠聰明就會不斷失敗,而野比大雄應該就是反面教材。
在大約10年前開始播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哆啦A夢》在兒童之間也非常受歡迎。出現禁播要求也可能是這種局面的反向作用。
但還有另一點,《哆啦A夢》在日本出現的時代與現在有些不一樣。因為很多類似「秘密工具」的産品和技術已經問世。最典型的或許就是智慧手機。馬哈茂德·拉希德也拿著自己的手機説:「兒童們受到《哆啦A夢》的影響,開始依賴這樣的東西,放棄自我鑽研,這一點令人擔心」。
在貧富差距依然巨大的印度,在具有一定收入水準的家庭,父母往往成為「哆啦A夢的替代者」。查圖維迪揭發的事件只是眾多拉關係就職、走後門入學的冰山一角。錢財和人脈也成為了「秘密工具」。
由於禁播要求已經被自主監管團體駁回,查圖維迪正在考慮向法院起訴。而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將在10月中旬開始的省議會上正式審議《哆啦A夢》存在的合理方式。
儘管如此,我們不應將諸多社會和教育問題歸咎於《哆啦A夢》。審議結果將如何?是否會真的被禁播?真想坐上「時光機」或穿過「任意門」去看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新德里支局 黑沼勇史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