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連鎖、便利店以及百貨店……,與台灣企業攜手推廣店舖和商品的日本企業不勝枚舉。為什麼日本企業單獨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以及中日合資企業一籌莫展,而台灣企業卻能取得成功?對此經常聽到的解釋是因為台灣企業同是華人圈,在面向中國人改進日本商品和服務方面具有優勢。
事實果真如此嗎?不管是旺旺還是康師傅,銷售的食品都沒有照搬日本的口味,而是進行了細微地改變,以適合中國人偏好。這雖然看似簡單,卻是日本企業難以完成的任務。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有其他理由。這是因為能夠勝任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本土化改進的,也應包含中國大陸企業。但是,中國大陸企業卻似乎未能很好地做好這種本土化改進。
台灣企業之所以能夠使日本和中國大陸實現成功對接,是因為其經濟發展階段正好處於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日本的每人平均GDP為4萬美元左右,台灣為2萬美元。在中國大陸,雖然上海等沿海地區城市已經超過1萬美元,但整體為4千美元左右。日本企業開發商品時面對的是收入為4萬美元的消費者。如果這種商品原封不動地向收入為4千美元的購買層銷售,自然不可能暢銷。
與日本企業攜手在中國大陸拓展市場的台灣企業
|
企業名稱
|
合作的日本企業
|
業務
|
旺旺集團
|
岩塚製果
|
米餅等點心生産
|
頂新集團
|
三洋食品、伊藤忠商事
|
泡麵生産
|
東元電機集團
|
摩斯食品服務公司
|
漢堡連鎖
|
新光集團
|
三越伊勢丹控股
|
百貨店
|
統一超商
|
Seven & I Holdings
|
便利店
|
城邦媒體集團
|
講談社
|
出版
|
|
|
日本的産品必須面向新興市場國家市場進行改進,但這並不容易。日本企業總會不自覺地以居高臨下的眼光去看待新興市場國家市場。會對商品和服務進行過度簡化,或者添加不必要的要素。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也不容易接受已開發國家的商品。因為平常的生活和已開發國家的商品之間存在很大距離。中國的企業甚至不知道選擇哪些日本商品。
在這一方面,經濟水準處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兩者中間的台灣的企業就處於有利地位。稍稍踮起腳,就能了解已開發國家的商品,而回顧一下過去就能知道新興市場國家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商品。台灣企業就能夠從新興市場國家的角度為消費者提供所需的先進産品。南韓企業在開拓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市場時,走在了日本企業的前頭,這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韓台企業正在不斷對來自日本的技術加以改良,隨後向全世界推廣。如果日本無法培育出有能力開拓新興市場國家市場的人才,在海外銷售「日本」的就只能是台灣和南韓企業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