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漢學家的車轂轆話(13)多重「自畫像」的記憶-——山形電影節所觀中國電影紀錄片
2017/12/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藤井省三:在剛過去的10月,為參加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我來到了位於日本東北地區的山形市。該市於1989年為紀念建市100週年舉辦電影節,此後便隔年舉辦,每次都有大批漢語圈影迷蜂擁而至。
![]() |
藤井省三 |
此次電影節中,章夢奇導演的《自畫像:生於47公里》(2016年製作,時長102分)尤令我深銘肺腑。片頭,長鏡頭下展現出籠罩著燒墾之煙的矇矓風景,這便是導演父親故鄉的山村。隨後一位老婆婆出現了,或許是為做燃料吧,她拖著長長的枯樹枝蹣跚著向家走去,開始講起八次分娩的經歷——1966年生下頭胎,然後1968年,不,好像是哪年……總是一個人生孩子,田間勞作中突然開始陣痛,在別人家豬圈分娩時痛至昏迷,待恢復意識後獨自默默處理所有事情等等。我很想知道她分娩時丈夫和婆婆在做什麼,她對此沉默並不提及。其實原本我便完全聽不懂老婆婆的方言,全靠著日語字幕。
緊接著一位可愛的母親以自家為背景登場,講述著她的故事:孩提時代在這個村裏子也有很多玩伴,非常熱鬧。中學時代受男孩追捧。之後來到廣東省的一個工廠打工,和同為民工的丈夫認識並且結婚等。在那段影片中,她哄逗小嬰兒,與外出打工短暫歸家的丈夫相處時的溫情與和睦都展現出來。她用「普通話」娓娓道來,因此我可以聽懂。
|
|
隨著老婆婆和年輕的母親對各自人生經歷的交替講述,這個村子的現代史隱隱約約呈現出來。影片中雖然另外也有兩名男性老人登場,但他們只是坐在家門口的門檻上,一個勁地抽著煙。煙管裏堆積的香煙屑,我看有點像是枯萎的葉子。
一群雞撲騰著想要飛上高樹的枝頭,那剪影畫般的遠攝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雞撲楞撲楞地拍著翅膀,從地面一躍而起跳到小房頂上,隨後接二連三地向樹上振翅飛去,然而,最後一隻雞經歷了好幾次的失敗才終於跳上高處的樹枝加入同伴的群裏。觀賞這從未見過的樹上雞群之景象,我不禁聯想到這也許是在表現山村農民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品質的精神吧。
電影上映後,章導演與觀眾進行了對談,她是一名20多歲的女性,據她所説,自2011年起她每年都會到這個小山村作為記憶項目的一環來拍攝記錄。面對觀眾詢問老婆婆為何只提到生孩子的問題,章導演回答道,男人們往往總在説戰爭、政治等等大的話題,而老婆婆真的只説了生育和孩子們的事。
我們可以從中想像出對於與自己的丈夫關係並不太好的老婆婆,那些伴隨著痛苦的分娩經歷,大概就是她人生記憶核心吧,儘管她生下的孩子有一半都已經夭折了。而那些不想説出口的經歷就像燒墾時青煙下籠罩的山村風景一般,矇矓迷離,一同向著忘卻的遠方流淌而逝。
在這幾位或年老或年少的女性的記憶中,有或矇矓或鮮明的光影構建出她們的自畫像,而這樣的自畫像重重交疊、展開行進,小山村共通的「自畫像」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那也許就是章導演拍攝紀錄片的方法吧。
章導演原本只想在父親的家鄉取材拍攝,而此後與山村裏年長的女人們交談的記憶逐漸成為她向自我根源探求的線索,與同時代的年輕女性們交談的記憶大概也是她所經歷過的同時代的光陰吧。章導演與這個山村産生了深刻的共鳴,這部作品或許可謂也是她的「自畫像」吧。
在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中,除了電影《自畫像》,其他與中國紀錄片電影節相關的紀錄片電影、《翡翠之城》等台灣、香港的作品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於中國的紀錄片電影的歷史和現狀,秋山珠子的論文《文化中的 Asylum》(立教大學江戶川亂步紀念大眾文化研究中心發行《大眾文化》第16號,2017年3月)中有詳細的論述。
(翻譯 林敏潔 南京師範大學東語系主任教授)
藤井省三 簡歷
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系教授。出生於東京。76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82年畢業於東大中文系博士研究所。日本學術會議會員(2005-2014年)、日本中國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海外名師,南京師範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現代中國文學、電影。主要研究成果:《魯迅<故鄉>閱讀史》、《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華語圈文學史》、《隔空觀影》(以上都是漢譯本)、《魯迅與日本文學──從漱石、鷗外到清張、春樹》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本文為中日文對譯版,日語版請點擊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