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鴻海的台灣總部 |
正因為其獨裁作風,郭台銘的言論經常引發爭議。在股東大會後的記者會上,在談到預定出資收購夏普約9.9%股權時,郭台銘表示希望進一步增加投資,並稱而夏普也希望如此,正在進行磋商。但夏普社長奧田隆司則在6月26日的股東大會上對此進行了明確否認,稱夏普沒有進一步接受出資的計劃。
鴻海的發言人在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表示不打算提高對夏普的出資比例,稱郭董事長在股東大會的發言是表示即使股價下跌,夏普的價值並沒有改變的意思。事實上收回了郭台銘的發言。
增長戰略迎來轉捩點
鴻海股東大會透露出來的另一個風險是今後的成長戰略越來越模糊。由於中國內地的人工費出現上漲,2005年曾經高達6%左右的營業利潤率到今年1~3月,已經降至1.5%。這與銷售額的快速增長形成強烈反差。
郭台銘在股東大會上談到中國內地的業務時,強調今後將推進工廠自動化,力爭在5~10年內替代100萬名勞動力。另一方面還表示今後將強化商業和貿易領域投資,透露了通過擴大家電量販店和IT産品安裝與維修服務業務來吸收剩餘人員的經營模式。
不過,這些計劃能否實現都存在著疑問。台灣調查公司拓墣産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指出,中國內地的流通業競爭激烈,鴻海計劃的增長性充滿未知數。
依靠獨裁皇帝般的郭台銘的才智,「鴻海帝國」迅速擴大了版圖。不過,眼下擴張的品質明顯跟不上經營規模擴大的腳步。如果只有進攻,而無法建立堅實的立足點,「帝國」的衰退或許出人意料地會很快到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