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從貿易戰到科技戰 東芝事件啟示
2018/05/04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隨著美國超級代表團的訪華,短期貿易爭端或不會成燎原之勢,但中長期的對抗已全面鋪開,體現在《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公開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之後,不僅在貿易領域,美國對科技企業大打出手,劍指「中國製造2025」,並大打台灣牌、朝鮮牌,對華鷹派人士全面上位等,其對華強勢態度全面升級,即為佐證。
東芝事件給中國的啟示
中興事件也讓人不禁聯想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日之間曾發生的「東芝事件」。當時美方認為,美國在半導體技術、光纖技術、智慧機械技術等領域落後於日本,對向蘇聯出口數控工具機的東芝公司下了三年禁令,禁止東芝進入美國市場。
事情的起因是東芝違反「巴黎統籌委員會」限製成員國向蘇聯及其他華約國家等出口戰略物資和先進技術的約定。1981年,東芝子公司「東芝機械」與蘇聯簽訂合同,向蘇聯秘密出口四台九軸聯動數控工具機,該商品出口能夠幫助蘇聯核潛艇降噪的工具機。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借助此技術美國首次喪失了對蘇聯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對此,美國震怒,引發全民反日情緒,國會議員甚至在國會山前拿大錘砸東芝的錄放機來賺取民意。
而東芝本來可能面對的制裁更為嚴厲,包括:罰款3兆億日元(按當時匯率相當於約150億美元),對所有從東芝集團進口的商品加收100%關稅,停止從東芝集團進口任何商品5年,還有,諸如關閉東芝在美國的所有工廠,把東芝從美國永久趕出去,以前賣出去的商品售後服務全部免費等等。
而在當時的危機情況下,東芝開展了著名的「草根遊説」(「草の根」ロビング)、動員全體東芝美國的員工,大家分片分區把所有聯邦議員535人的選區一個一個去説服。1988年4月雷根總統簽署最終處罰,禁止東芝機械(東芝的子公司)3年內對美出口,禁止東芝公司3年內向美國政府出售産品。最終落地的處罰措施對東芝創傷甚微,同年東芝的營收和利潤甚至實現大幅上升,並在隨後的1989年刷新了歷史最高營收記錄。東芝對此次危機的應對,被早稻田大學小尾敏夫教授在其1991年著書《説客——撼動美國政治的力量》中稱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遊説作戰。
科技戰中的中國應對
4月22日,美國商務部稱已同意中興提交更多證據的請求,中興事件或有轉機。但無可否認的是,科技領域的角力或在增加,對待中興制裁,也不應孤立來看,而是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其看成是中美博弈升級的預警。僅就事件本身來説,筆者認為,或有以下演化:一是從企業層面,參照東芝的經驗,積極參與斡旋與溝通;二是通過企業層面的收購合併,將中興的主要業務和産業鏈轉移到其他企業;三是通過國家層面進行協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