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專欄 > 無解時代的科學與政治

無解時代的科學與政治

2020/07/24

PRINT

   

    此時,能讓方向向正確的方向轉變的只有客觀的數據和分析。之後加以驗證之際也是如此。基於邏輯性、合理性和透明性的科學,本來與民主主義非常契合。

  

     科學家方面也存在問題。4月中旬,提出人與人接觸「減少8成」的北海道大學教授西浦博發表估算稱,「如果不採取任何對策,國內將有超過40萬人死亡」。隨即出現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只是一個專家的看法,並非官方見解」的一幕。

  

     隨便舉行新聞發佈會,發表足以令政權感到驚慌並加以反駁的令人震驚的數字,這種做法很不適合政治機制,看起來很天真。或許是因為政治和行政不願意傾聽。但一般來説,正常的做法應該是通過數據和算式模型提出估算的根據,堅持不懈進行遊説,促使政府與民眾共用危機意識。

   

     雖説此次日本的專家會議是從使命感出發,但仍是缺乏法律依據的立場,在約4個月裏持續發出具有影響力的消息。在這裡,看不到政策責任的所在。

  

     面對疫情大流行,瑞典採取了不改變日常生活的「集體免疫」戰略。以老年人為中心,當初導致大量死者的政策遭受全世界的批評。但是受到本國國民的信賴。作為公共衛生局的負責人、領導新冠病毒對策的流行病學者連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利用最新的數據詳細加以説明。政治與科學充分聯繫,適當的風險溝通得到貫徹。

    

     而在德國,作為物理學者的梅克爾總理親自成為政治與科學的「橋樑」,通俗易懂地向社會傳播政策。

   

     科學並非絕對正確,實際上只不過是最可靠的知識的匯聚。牛頓在17世紀後半期構建了物理學的基本體系。但在那之後,一部分被20世紀登場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否定。即使這個相對論,也未必會永遠正確。

    

     因新型冠狀病毒而每天發佈的大量研究論文也歸根結底只是在發佈階段顯得可能性較高的假説,圍繞藥物的效果,有時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

  

     美國核物理學家阿爾文·溫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70年代提出了「超科學」(trans-science)這個概念。指出了即使能通過科學加以研究,但僅憑科學難以給出回答的「科學的極限」。

   

     的確,在21世紀以後,這種領域正在增加。不僅是未知的傳染病,還包括地球變暖、異常氣象、人工智慧(AI)和生命科學的威脅等。即使追求正確答案,科學家之間也存在意見分歧,還成為地球變暖懷疑論等錯誤觀點的溫床。要應對「超科學」領域,不能僅僅依靠科學。科學家也需要與政治、社會進行對話,同時探索最佳答案。

  

     政治、社會要應對前景難料的未來社會,必須準確掌握科學的本質,充分借助科學的力量。如今不是掌握科學的知識,而是應該積極提升了解觀點和極限的「科學素養」的時候。

   

     科學家也不能不屑一顧,認為對深奧的問題進行説明也沒用,應該擔負利用數據耐心加以説明的責任,應自覺負起為社會做貢獻的重任。

  

    本文作者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矢野壽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5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5
投票總數: 1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