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李文祥(3)戰火下,媽媽教我中文
2021/07/05
![]() |
1937年7月25日,我在曼谷出生,是父親李興添和母親陳秀琴(Saipin)的第三個兒子,中國名叫李文祥。在中國,連生三個男孩被認為是幸運的徵兆,父母好像對我的出生非常高興。
我們家當時距離唐人街的批發街「三聘街(Sampeng)」很近,是昭披耶河(Chao Phraya)沿岸倉庫林立的松瓦路(Songwat )上的一棟出租屋。1樓是倉庫,2樓和3樓住著家人、親戚和員工。
松瓦路當時就居住著很多華僑。這個地區後來出了很多華裔財閥,包括創立卜蜂集團的謝氏家族、開辦盤谷銀行(Bangkok Bank)的陳氏家族、創設開泰銀行(Kasikorn Bank)的伍氏家族等。
在我出生之前的7月7日,北京郊外發生了日本軍隊和中國軍隊交火的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火也燒到了泰國。
與美國開戰的日本,為尋求資源來到了東南亞。泰國通過與最初勢如破竹的日本結盟,勉強保持了獨立,作為軸心國一方參與戰爭。
我幼年時期最早的記憶十分可怕:家附近遭到炸彈襲擊,被巨大的撞擊聲嚇得大聲哭叫。松瓦路附近有一棟當時還很罕見的9層大樓和一座發電站。同盟國方面的英軍飛機瞄準它們進行了頻繁空襲。
如此下去不知何時會受到戰爭的牽連。於是我離開剛剛自己開了「協成昌」雜貨店的父親,以及在店裏幫忙的兩個叔父,在無依無靠的情形之下,跟隨母親乘船疏散到了昭披耶河對岸的吞武里(Thonburi)地區。包括親戚在內,共有20多人同行。身懷六甲的母親肚子裏還懷著四兒子Narong(李文輝)。順便説一下,Narong在泰語裏是「戰爭」的意思。
![]() |
戰爭時期在疏散區。前排右2為筆者,後邊是我的母親。 |
父親和叔父每週都會來吞武里探望家人一次,但第二天就會返回曼谷。雖然我的人生因為後來的事業受到了父親的深刻影響,但幼年時期與母親一起度過的時間要長得多。
在疏散區,家人和親戚的生活由剛強的母親一手操持。她是個很嚴厲的人,不聽話就會經常挨打。
母親的娘家以製作金工藝品為生。她的祖輩也是從中國移民泰國的,但比父親這邊要早得多,幾乎已經被泰國同化。她和父親是通過相親結婚的。
母親從小就喜歡學習,但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好像沒怎麼上學。可能出於這樣的原因,她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當時華僑的初級教育一般是上中文學校,但在疏散區,這種願望很難實現。因為擔心耽誤孩子們的學業,母親以古詩文為教材,教我們學習中文。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哥哥和我被讓背誦了很多古詩文。當時的我只有五六歲,無法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儘管如此,母親像唱歌一樣朗讀古詩文的聲音,讓我至今無法忘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