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威脅論在新冠疫情下退潮
2022/01/04
「這是偉大的第一步」,10月,美國總統拜登宣佈,與洛杉磯港等就實行每週7天、24小時全天營業模式達成一致。在競爭港口紛紛推進自動化、「不眠不休」地迎接貨船的情況下,依賴於人力的洛杉磯港之前一直是夜間停止作業。
國際碼頭暨倉儲工會和港口企業的勞資協議將於2022年到期。焦點問題在於自動化。據估算,自動化可使勞動成本減少60%,利潤增加到2倍以上。雖然不惜進行罷工的洛杉磯港工會強烈反對,但從人手短缺的角度考慮,已經不能再忽視自動化了。
聯合國的人口推算(保守推算)結果顯示,到2050年,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比2020年減少14.5%,到2100年將基本減少一半。也就是説,約3.7億名勞動力將會消失。可能會動搖世界的人口減少問題也引起了傑出創新者的警覺。
馬斯克對人口問題敲響警鐘
「對人類文明來説,最大的風險是快速下降的出生率」,9月,在洛杉磯舉行的會議上登臺發言的美國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對人口減少問題表現出危機感。
繼純電動汽車(EV)和火箭之後,特斯拉還向人型機器人「Tesla Bot」發起挑戰。該機器人身高173釐米,體重57公斤,能夠舉起20公斤的重物,把人類從危險勞動和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特斯拉力爭2022年完成試製品。
![]() |
馬斯克在介紹特斯拉的人型機器人(來自該公司發佈的視頻,Kyodo) |
「47%的勞動人口處於可被人工智慧(AI)或機器人代替的狀態」,2013年牛津大學副教授麥克·奧斯本(Michael Osborne)等人發表的論文《就業的未來》給全球帶來衝擊,引發了科技會奪走人類就業機會的擔憂。
但隨著新冠病毒流行,風向發生了改變。奧斯本也表示「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很多人發現自動化並沒有想像得那麼糟糕」,指出威脅論在退潮。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將有8500萬名工廠工人等失去工作,另一方面將誕生AI技術人員等9700萬個就業機會。
工業革命已證明技術革新的益處
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對於每次技術革新都曾産生過恐懼。在工業革命興盛的19世紀初期的英國,害怕失業的紡織業工人掀起了破壞紡織機的「盧德運動」,但實際上,通過先進的工業化,英國的生産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埃森哲等公司的調查中分析稱,在AI及機器人較多的已開發國家,2035年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將提高到原來約2倍。如何把摩擦轉化成推進力?可以學習總人口不滿600萬人的「小國」新加坡。
![]() |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人口首次出現連續2年減少。雖然新加坡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調查的數位競爭力排行中位居全球第5,但仍有很強的危機感。隨著技術進步,新加坡開始重新培育人才。
2022年之前將面向300家企業,啟動為期8周的重新學習數位技能的研修項目。據悉參與研修的企業最低能使生産效率提高10%。新加坡政府預算不到日本的1成,但每年向公共部門的數位化投入約合3000億日元的資金。
在人口減少時代,如何持續增長?人與機器人「各取所長、各司其職」的共存模式將是不錯的答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合智之、山田宏逸、星正道、早川麗、大塚節雄、柳瀨和央、覽具雄人、天野由輝子、白石武志、松本史、竹內康雄、松井基一、松尾洋平、中島裕介、竹內弘文、新田祐司、松田直樹、島本雄太、杉浦惠裏、北川開、鐮田健一郎、北爪匡、武田健太郎、桑山昌代、合田義孝、松田崇、鈴木泰介、勝野杏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