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裝研究(上)不甘做GAFA代工商
2022/11/21
豐田旗下的核心企業電裝(DENSO)正試圖打破「製造企業」和「零部件廠商」等界限。在超過日産汽車的全年研發費用中,將逾一半的2500億日元投向軟體,尋求對抗開始涉足汽車領域的美國IT巨頭「GAFA」。在意為電動化和自動駕駛的「CASE」時代,電裝正在摸索贏得競爭的模式。
![]() |
電裝旗下的J-QuAD DYNAMICS的總部具有媲美IT企業的寬敞空間,軟體開發取得進展(位於東京日本橋) |
「會在多大程度上參與進來呢?」6月在聽到美國蘋果發佈的內容之後,豐田集團的一位高管感到不寒而慄。原因是除了新作業系統(OS)「iOS 16」和聊天應用(APP)的改良之外,蘋果還宣佈升級搭載於OS、將汽車和智慧手機連接起來的功能「CarPlay」。
CarPlay主要提供基於車載螢幕的語音通話和應用程式的操作。借助將於2023年發佈的版本,連空調的調節和速度表的顯示都將變為可能。也就是説,可通過智慧手機和軟體操控汽車的一部分。對於毫不掩飾對汽車領域野心的蘋果的行動,豐田高管表示「不是好跡象」,顯示出警惕之心。
![]() |
電裝現階段的主力業務以排在全球份額首位的汽車空調為首,還包括感測器和引擎等與汽車相關的硬體。
不過,電裝和德國博世(BOSCH)等世界大型零部件廠商「Mega Supplier」正加強轉向軟體。這是因為曾獨領風騷的汽車零部件的控制和數據等領域被擅長軟體的GAFA滲透,汽車的附加值源泉已開始變為軟體。電裝高管表示「如果一直單純銷售零部件單品,有可能淪為GAFA的‘代工商’」,危機感強烈。
大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研發費用擁有超過部分汽車廠商的規模。電裝全年達到5000億日元,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總額4975億日元)將其中51%的逾2500億日元投向軟體開發。這一比率在最近10年裏提升10個百分點,軟體投資逐漸佔到逾一半。將加快高效的軟體開發和基於數據的生産改善。
自動駕駛汽車在持續行駛過程中會起霧氣,在穿出隧道之後,會發生車載攝像頭螢幕變白的「白屏」現象。對於通過攝像頭識別周圍情況的自動駕駛汽車來説,白屏是有可能導致事故的重大風險。為了加以應對而重覆的行駛試驗並非在實際道路上實施。全部是在電腦上重現的虛擬空間中進行模擬。
此前,電裝為了評估開發階段的零部件的性能,通常要讓汽車實際在試驗場和公路上行駛,以收集數據。而將這些工作轉移到虛擬空間依靠的是聚集了汽車軟體開發專家的戰略性子公司J-QuAD DYNAMICS。該公司2019年成立,召集了豐田集團內的工程師,擁有達到成立時2倍的500多名開發人員。
![]() |
通過模擬進行驗證,高效開發軟體(位於東京日本橋的J-QuAD DYNAMICS的基地) |
根據監控駕駛員的攝像頭影像判斷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自行順利躲避障礙物;在自動駕駛中如果判斷是下坡,將自動關閉引擎,將燃耗降低約10%——工程師們利用積累的數據,在虛擬空間內反覆模擬實現自動駕駛和提高汽車燃效的車用軟體。
車用軟體在開發過程需要評估的行駛環境狀況被認為多達數千種,工作量龐大。工程師在東京日本橋的辦公區存有實際驅車獲得的幾十萬公里行駛試驗數據。今年採用了由人工智慧(AI)瞬間選擇本該由此評估的行駛環境的機制。隈部肇社長説「希望使用模擬和AI進行改善,將軟體的開發時間削減3成」。
還將通過使用軟體,提高生産一線的競爭力。電裝還致力於通過數據和模擬、整個提高工廠效率的「數字孿生工廠」。
9月電裝開始在愛知縣刈谷市的電裝總部工廠開展驗證試驗。將所有數據匯集到電腦上,在虛擬空間內重現一個工廠。比如:通過將品質和製造工序的數據聯繫起來,可以迅速發現「焊接時使用的電流增大時,産品性能惡化」等傾向。
為了促進通過模擬試錯,將給每個員工提供1台數字機器。最終的目標是品質確認等工作可以全部在虛擬空間內完成。2025年以後還考慮推廣到其他工廠和客戶。
![]() |
隨著自動駕駛及「聯網汽車」的發展,今後車用軟體的重要性還會成倍增加。PwC Strategy&預測到2030年在車輛附加值中,軟體將最高佔到60%,開發費用也將增長8成。美國特斯拉追加銷售更新汽車性能的軟體,實現了很高的利潤率。
「知道需要邁向數位化,但(具體)要怎麼做呢?」,日本很多汽車零部件廠商存在這樣的疑問。因此,日本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廠商電裝的數位化的成敗也將成為日本能否轉變産業結構的試金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相關新聞
-
- 電裝入股台積電,欲謀求汽車CASE主導權
- 索尼、大金、任天堂…日本企業研究匯總
- 日本EV輪轂電機有望逆襲,中企關注
- 汽車電動化在改變行業版圖
- 「E-Axle」成為純電動汽車主戰場
- 「日本製造」在變
- 日本EV急加速(2)與豐田合作應對中國車企
- 日本EV急加速(3)新採購鏈出現在京都
- 日本EV急加速(4)寧德與豐田保持距離
- EV大競爭(中)水準分工,誰能活下來?
- EV大競爭(下)日本車企的未來
- 全球爭奪純電動車技術新高地:熱控制
- 汽車雨刷橡膠全球首位的日企迎戰電動化浪潮
- LG的EV零部件業務步入正軌,或成日企強敵
- 電裝開發出電力損耗減少2成的功率半導體
- 「工業之鹽」螺絲也在轉向純電動車
- 索尼真正想造的不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