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宙開發到阿波羅11號的引擎,再到1萬年不停的腕錶……,美國亞馬遜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的「購物清單」上列滿了不同尋常的「商品」。而最近,1877年創立的美國名報《華盛頓郵報》也被列入其中。作為電子商務領域「巨人」的貝佐斯為何收購紙媒?在這個驚人收購劇背後,貝佐斯隱藏著怎樣的勃勃野心和深謀遠慮?
 |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AP) |
「大家已經聽説這個消息了,想必多少都有些震驚吧」。
8月5日下午,貝佐斯向華盛頓郵報社負責新聞業務的約2000位員工發送了這樣一份郵件。幾乎在同一時間,華盛頓郵報社的CEO唐納德•葛蘭姆(Donald Graham)也宣稱「我要宣佈一項迄今最令人吃驚的消息」,並在隨後公佈了出售新聞業務的決定。
華盛頓郵報社將出售《華盛頓郵報》。這一讓人充滿懷疑的消息頓時傳遍了全世界。如果出售以公司名冠名的主力業務,華盛頓郵報社不是會成為空殼嗎?很多聽到這一消息的人都對其中緣由心存疑惑。然而,看一下華盛頓郵報社的經營狀況,便不難得出答案。
新聞業務淪為「支流」
《華盛頓郵報》于1877年創刊,1933年被曾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主席等職務的尤金•邁耶以82萬5000美元的價格收購。而現任CEO葛蘭姆是邁耶的外孫。
從邁耶收購《華盛頓郵報》至今已過去80年。其間《華盛頓郵報》憑藉「水門事件」等報道,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樹立了世界知名報刊的形象。
但是,近年以網際網路的崛起為代表,全球媒體産業發生了巨大變革。與郵報高品質報道背道而馳的確是其越來越艱難的經營狀況。
隨著網路的普及,讀者獲取新聞的方法日趨多樣化,《華盛頓郵報》90年代超過80萬份的發行量到今年3月底之前已經減少至47萬份。葛蘭姆CEO也表示「過去6年裏,以郵報為中心的報紙業務的營業收益下滑了44%」。
另一方面,華盛頓郵報社通過企業收購獲得的教育和廣播業務則表現相對堅挺。而只佔銷售額14%的報紙業務則淪為企業盈利的「支流」。因此,郵報社決定剝離負擔沉重的報紙業務,並更改公司名稱。華盛頓郵報社5日宣佈出售報紙業務後,市場對其收益改善的預期出現升溫,在美國股市,華盛頓郵報社的股價上漲了5%以上。
華盛頓郵報社出售報紙業務的理由顯而易見,然而成為新主人的貝佐斯的意圖究竟何在,仍然讓人捉摸不透。
收購是「個人項目」?
此次貝佐斯並非以亞馬遜,而是以個人名義收購《華盛頓郵報》。據美國媒體報道,2億5000萬美元的收購金額僅為貝佐斯個人資産的1%。貝佐斯把收購郵報歸入了與其宇宙開發等同列的「個人項目」。
在美國矽谷,近年來10億美元規模的收購案接連不斷。例如2012年美國Facebook收購照片共用網站Instagram,今年美國雅虎收購部落格運營商Tumbler等都屬於這一規模。不得不承認的是,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著名報紙的價值甚至不及20多歲年輕人經營的零銷售額企業。
當然,貝佐斯收購郵報並不能完全認為是出於「興趣愛好」。
(未完,接下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