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晚餐會上,有幸與一位非常出名的日本建築設計師交談。這位設計大師告訴筆者日本建築業從設計到工程、再到內部裝修,全部流程都具有相當高的競爭優勢,稱日本是全球第一也不為過。最近幾年來,在全球的音樂廳和美術館等設計比賽上日本人獨佔鰲頭。這位設計大師在中國也非常受歡迎,建於萬里長城腳下的「竹之家」是其代表作,為不少中國人所知。
在普遍認為海外企業很難打入的建築市場,日本建築設計師為什麼表現得如此突出?對於筆者這個非常淺浮的提問這位設計大師表示,卓越的設計能成為城市的標誌,具有吸引旅遊者的宣傳效應,所以像中國的一些地方政府非常開明,積極採納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設計師的優秀作品,結果也提高了日本設計師在中國的聲譽。此外這位設計師還補充説,「我們這一代在成名之前,正值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在日本很難搶到項目,因此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在海外市場拼搏。」聽到這句話,筆者頓時茅塞頓開。
日本國內之所以對貨物貿易出現逆差反應強烈,我想因為順差象徵著日本製造風靡全球這一成功經驗,很多人還沉湎於此。但是,日本的家電行業之所以失去往日的輝煌,當然可能因為其産品缺乏魅力,也可能源於經營者的固步自封。但試想想哪怕最新型手機電腦,消費者都如同換件襯衣般不以為奇,全球又有幾家企業能夠經得起消費者的喜新厭舊所帶來的折騰呢?
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也開始從日用消費品擴大到服務消費。看看中國大城市的消費市場,在「港式」 、 「臺式」仍然人氣很旺的情況下, 「日式」似乎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所以關心汽車、家電等貨物的出口動態當然重要,但正如這位設計大師所言,如何創造新的成功經驗則更為重要。建築收支的順差雖然金額不大,但確確實實象徵著一種新的成功經驗。服務貿易應該成為日本出口的下一個亮點。
肖敏捷簡歷
富迅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FuNNeX Asset Management)總經理、首席經濟分析師。出生於中國西安。自武漢大學畢業後,作為日本文部省(當時)公費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福島大學和筑波大學的研究所。1994年進入大和總研,2010年6月起任現職。作為頻繁來往于中日之間,不斷推出準確經濟報告的經濟分析師而為人所知。
在《日經Veritas》排行榜(2010年)經濟分析師部門中居第5位。著作有《中國人經濟分析師看中國經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