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證券市場,股價加快下跌步伐,不安心理正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股價下跌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情況,這加劇了擔憂。
作為代表性指標,上證綜合指數自2014年中期起快速持續上漲,今年6月12日相比1年前上漲約150%,創出了較高水準。而自6月中旬起,突然轉為持續下跌,跌幅在3周內已達約30%。
在上漲行情中,政策性因素發揮了作用。由於經濟減速,當局啟動了貨幣寬鬆。同時試圖壓制投機性的房地産交易,結果投資機會受到限制的資金流向了股市。正因為企業業績增長乏力,可以説6月中旬以來的暴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自發調整的一面。
令人擔憂的是,當局推出了露骨的維持股價的舉措。例如要求證券公司買入總計1200億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此外,還決定暫停有可能導致股票市場供求惡化的IPO。
人為維持股價舉措有可能扭曲市場,將會減緩企業改善業績的行動。同時,還違背了習近平政府定位為中長期經濟改革原則的「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針。考慮到當局驚慌失措的救市舉措,針對中國經濟實際情況,或許應持更加慎重的看法。
實際上,因維持股價舉措而暫時反彈的上證綜合指數很快轉為了下跌。市場嗅到了當局的焦慮和動揺。也可以説對當局的信賴正在動搖。
以希臘債務危機為代表,世界經濟面臨眾多令人擔憂的導火線。其中,作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減速趨勢成為巨大的負面因素之一。
在中國股票市場,外國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存在感很小,主角是個人投資者。股價走低將直接導致個人消費的低迷。為避免經濟惡化,有必要進一步積極推進積極政策,例如使民營企業易於從國有銀行獲得貸款,以及完善面向低收入者的社會保障等。
不過,如果無法再次確認重視「市場作用」的姿態,經濟政策有可能失去方向感。為避免失去市場的信賴,原則的改變不應被允許。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