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從中國國內參加完國際會議返回日本,拿著行李搭乘電車,在家附近的車站下車後,驚愕地發現車站附近有了新變化。路邊被攔出一長條地面,上面架設了臨時存放自行車的鐵架,路邊還立著嶄新的説明牌,文字清晰,色彩分明。
説明牌上書有「某某路街頭自行車停放站」一行大字,然後細細説明收費標準等。該處自行車停放站全年無休,隨時可用。停車費為最初的2小時免費,其後每1小時收100日元,24小時最多收300日元,最長可停放72小時。
閱讀完後,我覺得收費設計很合理,看得出是花了一番用心的。首先,這是個由區政府管理的自行車停放站,不是以盈利為經營目的的。所以,首先考慮了因購物等需求而要臨時寄放自行車的人的實際需求,最初的2小時不收費,就基本解決了這批民眾所面臨的難題。而對停放時間超過2小時的人,每小時徵收100日元,則起到了一種限製作用,有助於減少長時間停放的現象。但是,對於那些因上班或上學而需較長時間放自行車的人,又不能給他們造成較大的金錢負擔,所以不論你停放時間再長,一天最多收費也只有300日元。這個金額確實負擔不重。而可停放的最長時間限制為72小時以內,則是為了防止有人把自行車丟棄在自行車停放站。
長期以來,日本的交通整治一向把自行車視為洪水猛獸,以取締、拖走、罰款等簡單的手段來限制使用自行車。然而,日本社會以街道窄小、居住環境緊湊、生活設施臨近為特色,家庭主婦、學校學生多以自行車代步,甚至連警察都騎著自行車巡邏。所以,硬性取締和自行車的停放一向沒有實際效果。
近年,自行車對環境保護所起到的有益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報上也經常報道歐美如何重視自行車通勤、上學之類的消息,這都十分有力和有效地改變著日本地方政府的傳統思維。近年,銀行、商場等商務設施的附近逐漸地建起了自行車停放站,對於車站、商店前停放的自行車也不是一味地採取拖走罰款的簡單粗暴的做法了。如果説,迄今為止對路邊街頭停放的自行車採取的是「堵」的方法,是一種重視「管卡壓」的做法;那麼,現在靠建造更多的自行車停放站這樣的方法來治理這些問題,顯然是一種更接地氣的做法。可以説,這是一種重視「疏」的方法。
儘管這是我家車站附近所發生的一個小小的變化,但是,我卻感受到了日本社會從單一地重視汽車文化這一幾十年不變的傳統做法,逐漸轉向同時也重視自行車文化的這一新的社會風氣。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