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今年夏天,和我有著家人一般密切關係的中國朋友一家來到了日本。我自不必説,我的家人也非常歡迎他們,甚至召開了家庭會議,商量帶他們去哪,在哪家餐廳吃飯。
他們好不容易來到日本,希望讓他們吃到很多美味的東西。選壽司怎麼樣?不,割烹料理(專業廚師精選食材精心製作的料理)也不錯,義大利菜也好吃,同時豁出錢來吃頓法國大餐也是好主意……。但我感到很為難。因為沒找到適合的餐館。
朋友一家有一個正上幼兒園的孩子。我打算帶朋友去的餐廳,大多數都不適合帶孩子去。其中甚至有的飯店明確寫著「請不要帶孩子來」。真讓人為難。要找能夠帶孩子去的餐廳,選擇一下子就少了。
最後,我帶朋友一家去的是有兒童套餐的壽司專賣店、絕非割烹料理的居酒屋(小酒館)、以及學生經常光顧的義大利餐廳。我並沒有感到後悔,這些飯店的服務對於孩子來説都顯得非常週到,結果讓我非常滿意。
但是,我換個角度想,與中國相比,日本算是帶孩子很不方便的社會。
不僅僅是餐廳。在日本,無法帶孩子去的場所的確非常多。
現場演唱會、看電影、古典音樂會、演講會、文化中心、博物館、美術館、高級飯店、居酒屋、古董店、日用品店、小雜物店……不一而足。
最近,日本掀起了「是否應使用嬰兒車」的討論。在推著嬰兒車乘坐電車之後,很多母親感受到了批評的目光。其原因包括太佔地方、車輪撞腳以及移動耽誤時間等。
在母親們希望毫無拘束乘坐電車的要求的推動下,2014年,日本政府決定使用「嬰兒車優先」標識。在電車和公交車上,張貼在過去就存在的嬰兒車優先座位上。年輕的母親們似乎一致給予了好評,稱終於可以容易帶孩子外出了。
因帶孩子問題,我聯想到的是1987年的「陳美齡爭論」。
在日本發展的香港藝人陳美齡在生下長子之後,帶著嬰兒去電視節目的錄製室,結果這件事曾被媒體大肆報道。對此,日本作家林真理子首先從女性論客的角度稱,「不要帶孩子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考慮對周圍造成的麻煩」、「作為專業人士太幼稚」,進行了嚴厲批評。
日本的輿論對於帶孩子上班這件事分為了「反對派」和「擁護派」,大家紛紛表達意見,不僅僅是名人,一般市民也參加了這個討論。
當時仍然屬於少數派的「有工作的母親」受到極大關注,日本的保育園和托兒所數量少之又少的問題被報道出來,可以説職業母親的問題再次得到思考,是這次爭論的重大收穫。
但是,「陳美齡爭論「徹底欠缺的或許是海外觀點,尤其是亞洲觀點。
陳美齡是中國香港人。眾所週知,中國是「職業母親」已開發國家,是幾乎所有女性在生育後仍然去工作的國度。如果沒有託付孩子的地方,就將不得不帶著孩子去工作單位,這是理所當然的。陳美齡是否沒有遵守這樣的國家習慣呢?
一般而言,亞洲被認為對孩子溺愛,但考慮到歐美的情況,則是對孩子非常嚴厲,這是日本無法相比的,因為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被嚴格區分開。
例如。
孩子自從出生之後就和父母分開住,被要求睡在兒童房間裏。
此外,家庭聚會時,如果有客人來,孩子們則被要求呆在兒童房間。
在成年人説話的時候,如果孩子説「哎,媽媽~」等,就會被批評説「大人説話小孩不要插嘴」。
在餐廳裏,沒有「謝絕兒童入內」的標識。基本上來説,由於不會帶孩子去,所以無需設置標識。
此外,在飛機等密閉狀態的空間,如果孩子哭起來怎麼辦呢?
在歐洲,乘坐飛機時。飛機起飛後,父母抱著的嬰兒撕心裂肺地哭起來。大人怎麼哄都不起作用。於是,客艙乘務員走過來,輕輕抱起嬰兒,走到了另一個地方。為了避免對整個客艙造成困擾,可能是到廚房等地方去哄孩子。當然,父母也會説「Thank You」,沒有抗議説,「要把孩子帶哪去!」、「小孩哭鬧不是很正常嘛!」等等。
日本社會目前正在因少子化問題而非常煩惱。如果少子化問題這樣發展下去,內需也將隨之縮小,還將對各個産業帶來消極影響。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為解決少子化問題而煞費苦心,此時,不要像以往那樣僅僅以歐美社會作為參考,或許更要將目光投向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做法。這是因為面臨少子化問題的日本所需要的是,創造出女性們能夠輕鬆撫育孩子的社會環境。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