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數字。
在日本和中國的跨國婚姻中,離婚率非常之高,竟然是3對中有1對以上離婚。
在1996年以後,在日本人的跨國婚姻中,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組合一直最多,排在榜首。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日中之間的跨國婚姻2000年首次超過1萬人,2008年更是達到10萬對。
但自2003年以後,日中跨國婚姻的離婚率出現了增加,如今甚至達到40%。
其背後或許存在複雜的因素,但可以説,這個數字明顯體現了跨國婚姻的艱難。
結婚最為需要的是,當事人之間存在愛情。其次,能否順利溝通也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這些要素,跨國婚姻原本就舉步維艱。
不過在近年來,日本人的跨國婚姻比例很高。
據厚生勞動省發佈的人口動態調查顯示,日本人的跨國婚姻在2013年達到2萬1488對,達到「30對有1對」的比例,與近50年前的「230對有1對」相比,上升幅度非常巨大。
這只是結婚後在日本居住的跨國婚姻情侶的數量,如果加上日本人在對方國家生活的跨國婚姻,數字應該進一步提高。
受居住於夫妻哪一方的國家所影響,情況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説,日本人希望和哪些國家的人建立跨國婚姻呢?
據某網站以社會人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第5位是德國,第4位是英國,第3位是法國,第2位是義大利,而第1位則是美國。
最受歡迎的仍然是美國。其理由有哪些呢?
「由於跨國婚姻很多,偏見似乎很少」(32歲女性)
「因為是最熟悉的國家」(31歲女性)
再看排在第2位的義大利的情況。
「由於開朗的國民性和‘女士優先’原則得到貫徹」(27歲女性)
「對女性很溫柔,總是看起來很快樂」(31歲女性)
那麼,法國呢?
「説話富於機智。能談論藝術相關話題等非常棒」(29歲女性)
「因為開朗而且美女很多」(30歲男性)
英國。
「聽説男性都很紳士,感覺女性也非常漂亮,有一種清秀的感覺」(27歲男性)
「具有紳士風度,而且語言是英語」(25歲女性)
等等。
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台灣排在第7位,而其理由是「與歐美人的面孔相比,長相與日本人沒有明顯差別」(32歲男性)、「對於日本的情況,很多人了解或往好的方面想。而且漢字也通用」(35歲男性)。
總體來説,日本女性渴望與「對女性溫柔的國家的人」、而日本男性則希望與「美女眾多的國家的人」建立跨國婚姻。
跨國婚姻正在增加,但當然存在很多障礙。
最大的障礙或許是語言問題。
對於跨國情侶來説,2個人都能流利地講對方國家語言的情況非常稀少,其中一方似乎要用對方國家的語言進行交流。
如果是在海外生活,工作上使用那個國家的語言的情況不在少數。如果身處工作結束後回到家仍要整天講外語的環境中,僅僅日常生活就會讓人非常疲憊。
據説,與英語圈男性結婚的20多歲日本女性在家庭內交流時100%使用英語。
「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不會感到頭疼,但到了吵架的時候,英語就無法派上用場了。至少吵架時想使用日語!」
這種情況可以理解。
我並未經歷過跨國婚姻,但如果在中文環境中度過一天,就想盡情地用日語聊天,這種情況曾多次發生。
由於語言障礙嚴重,有時會導致對晚年生活的擔憂。
「如果上了年紀,必須請別人照顧,到時候要怎麼辦呢?如果因為癡呆而只會説日語,要怎麼生活呢?一想到這些問題,就感到非常不安」
與語言一樣,飲食文化的問題也非常嚴重。
已結婚10多年的一位日本女性表示,
「自從結婚以來,一直製作丈夫國家的飲食,但隨著上了年紀,開始感覺還是故鄉日本的味道最好吃。現在切身感受到,飲食偏好一致對於結婚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1893年,與奧匈帝國的海因里希•庫登霍夫•卡列吉伯爵(Count Heinrich Coudenhove-Kalergi)結婚的青山光子自從結婚到去世,一直在丈夫的祖國生活。在很難輕易回到日本探親的時代,直到去世都在想念的是「日本的醬油」。
結婚是非常私人性的事情,但如果是跨國婚姻,有時卻涉及到國家。
例如,與配偶的祖國發生政治衝突、或在參加奧運會和足球賽時,與配偶的祖國發生激戰的情況經常出現。在這種時候,會出現日本人之間結婚難以想像的問題。
我以前採訪過的一位跨國婚姻經歷者表示,
「在夫婦之間,不能提及對方國家的政治問題。同時,也絕對不能詆毀相互國家的文化」
雖然面臨的問題很多,但跨國婚姻是令人激動的,這一點不會改變。
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女性渴望跨國婚姻的理由是外國男性懂得女士優先、對女性溫柔,但對女性溫柔的不僅限於歐美男性。中國男性甚至超過歐美人。歐美男性或許會幫妻子洗食具,但中國男性還會幫妻子做飯。
如果進一步向日本女性宣傳這些情況,情況會如何呢?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