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
「你的愛好是什麼?」
「嗯,沒有愛好。我是非常無趣的人」
「你的愛好是什麼?」
「嗯,好像沒有愛好。如果非要説,就是工作吧」
這並非「笑話」裏的一個片段。在日本,這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是極為司空見慣的對話。
日本人很多都沒有自己的愛好。據日本大型廣告公司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5%的人回答稱,「自己是沒有愛好的類型」,這在最近10年裏創出了最高水準。
在工作繁忙的年代,尤其無法擁有自己的愛好。
首先是沒有花在愛好上的時間。工作日早上7點或8點出家出發,晚上10點或11點才回到家。
週末或是疲憊得選擇睡覺,或必須陪伴家人。
如果週末埋頭於自己的愛好等,妻子當然會生氣。有可能發展到離婚的地步,因此只為自己花費時間非常困難。結果,形成了大量熱衷於工作、沒有自己愛好的人。
在這樣的現實中,有一些人生的重要場面卻不能回答説「沒有愛好」。那就是求職面試和相親。
在求職面試中,「愛好是什麼」,是肯定被問到的重要項目。可以説如何回答將決定人生。
不僅僅是相親,面對打算結婚的對方,「你的愛好是什麼」,是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如何回答,能夠決定之後人生的8成。
在這種時候,如果回答説「沒有愛好」,將喪失幸福的若干個百分點。
不僅僅如此。在壓力蔓延的現代社會,作為緩解壓力的方法,任何人都掛在嘴邊的是「要擁有愛好」
在某企業的入職儀式上,社長在發表演講時表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就要擁有自己的愛好」。
其含義或許是,如果沒有愛好,精神壓力將難以緩解,在工作上就難以成功的呢?
這樣一來,對於沒有愛好而感到精神壓力的人開始不斷出現。真讓人頭痛。
在這種情況下,好歹要找個愛好。
實話説了吧,我也是在想「現在沒有愛好。找一個愛好吧」的人之一。
由於日本人這樣的特點,在日本,「尋找愛好」的資訊被大量提供。那麼,聲稱「沒有愛好」的人正在尋找什麼樣的愛好呢?
首先看看最常見的愛好。
○拍照 容易找到夥伴,由於是戶外活動,還有助於轉換心情。
○自行車運動 自行車屬於有氧運動,最適合保持健康。(對中國人來説或許理所當然)在上班和上學等時候,作為環保的交通工具正受到關注。
○登山 廣泛受到從年輕人到老年人的歡迎。不但有新手路線、熟練者路線等等,而且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登山,作為娛樂活動也非常棒。
而在面試等情況下,容易引起對方興趣的愛好有哪些呢?
○樂器 尤其是管樂器。據説爵士樂等不可或缺的薩克斯最近迅速受到追捧。當然鋼琴、吉他和烏克麗麗琴也OK。
○海上運動 包括衝浪、潛水等。
原本以為這是年輕人的愛好,但最近聽説有70多歲女性最近開始學潛水,感覺很有意思。
由此可見,學習和娛樂不分年齡。
近年來,提到倍受歡迎的愛好是什麼呢?
○DIY 以前被稱為「日曜大工」(星期天干木匠活兒)。就是自己製作椅子、餐桌和書架等。DIY店舖大量存在,從事工具、材料、設計圖和套件的銷售等。
○家庭菜園 自己吃的東西自己種植。在家庭聚會等情況下,如果帶來用自家蔬菜製作的菜餚,將贏得崇拜的目光。
○書法和珠算 這是再次興起的熱門愛好。
日本出現了「書法美女」、「帥哥書法家」等説法,書法熱潮仍在持續。近年來,還出現了「書法療法」,據説「一邊聞著墨香一邊集中精神,有助於轉換腦筋」。
另外,要問在計算機時代為何學習珠算,據説計算有助於激活大腦,能培養思考能力。
成年人如今都在拼命尋找愛好。尤其是即將找工作的年輕人以及不久將迎接退休的商務人士正拼命尋找愛好。年輕人是為了在求職活動中宣傳自己,而面臨退休的商務人士則擔憂在「每天都是星期天日」之後(也就是退休後),不知如何度過無所事事的日子。
但是,細想起來也存在疑問。
日本的學校教育曾熱衷於培育愛好。從小學就有「俱樂部活動(課外活動)」,以推進發現愛好增長才能等的教育。而在初中、高中和大學,課外活動小組也是學生生活的基本。
那麼,為何日本人還是沒有愛好呢?
其背後存在日本人的特性。不是愉快地玩樂,而是把任何事情都當做學習,這是日本人的癖好,一旦喜歡上一項愛好,就認為必須不斷達到極限。也就是説,消除精神壓力的努力反而會帶來精神壓力。
我也是如此。
在回到日本之後,我就開始尋找愛好,結果重新撿起了小時候曾學過的鋼琴。但我總覺得,要在愛好一欄填寫「鋼琴」,應該是在能流暢彈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子之後。
果然有些奇怪。
日本人所欠缺的或許是一個基本態度——愛好是用來享受的。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