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新年快樂,祝各位讀者,農曆新年,如猴子機靈,洋洋得意,身體健康。
好吧,談正事蘿。
米其林來了亞洲後,食店得星,命運卻各有不同。
日本的米其林得主,如二郎壽司那些,得獎後不為所動,繼續他們要做的事。雖然,冒名而去的人多了,也有外國的記者找二郎他們做訪問,只是大家都知道,他都是不為所動的。因為,職人就是樣子生活:日復日為自己喜愛的事而努力,得到殊榮,當然高興。但身外物,虛榮的事情,他們都看得化看得開。
另一家最近得到米其林殊榮的拉麵店,連日長龍。看那拉麵店店主的Twitter 和部落格,他們得到澳門的永利集團邀請,似乎會到澳門開店了。湯頭真的可以嗎?去澳門那酒店的都是一些不會吃的土豪劣紳,他們會知道拉麵的細膩嗎?還是希望這家拉麵店,挾著米其林的本錢,從而再大撈一筆?澳門的經濟前景並不明朗,大酒店卻越起越多,店家將來會怎麼樣,我想大家都沒有可能想像。
説到底,米其林代表的是什麼價值呢?為了做電臺節目的準備,一年幾乎三百六十五日,都會看很多報紙,對新聞週期都有點掌握。春雨夏至、秋來冬雪,來來去去都是那些新聞。比較難理解的,只是香港某些新聞大機構,看到另外一些跨國的大傳媒機構,如CNN 的旗下分支 CNN Go在台灣或香港選擇了什麼十大地道小吃,就當成是CNN介紹的,大張旗鼓的説:CNN介紹十大本土美食。我心想,C什麼NN?進去做稿的,隨時可能是大學的實習生。這種崇洋媚外,對外國人的「肯定」甘之如飴的報道手法,讀起來,就真無味。
米其林的狀況,亦是一樣。米其林有星的餐廳在香港是怎麼樣的?壽司之神小野次郎在他的紀錄片中説過,他很羨慕喬爾侯布匈(Joël Robuchon),説他的味覺、嗅覺也是一流的。如果小野可以有他的「感官」一定可以做到更好吃的壽司。Robuchon 現在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品牌」,我也不太相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Robuchon 可以同時在曼谷、巴黎、香港、東京及澳門同時為客人烹調他的美食。質素若何,他也不會知道。只是,在香港的Robuchon,都只是在商場的一隅,熙來攘往的人潮走來走去,那些不關事的人,都可以看到你在吃什麼蛋糕,喝什麼咖啡,難道這些「被打擾的用餐氣氛」,已不算在米其林的評核標準了嗎?抑或是一句「土地供應問題」,那些米其林來香港評分的大人物們,就可以接受Robuchon在香港和在曼谷、東京不同的水準,而給他們同樣的星級評分?
在香港,用餐是一門很奢侈的事。要講裝修、服務、食物質素、雅興,一切一切,全都是錢。再加上,米其林在香港是一種咒詛:某地道甜品店得到推薦後,生意接踵而來,加租的惡耗就來了。由十萬加到二十二萬港元,每小時要賣一百四十四碗糖水才可以夠交租。然後,就會慢慢有人叫他們集團化,老闆們很快就會忘記初衷,用上味精化合物去做他們的食物,直至人潮散去,一個「米其林」品牌就自然死亡。
難怪,現在不少中産朋友都會跟我説,在香港儘量維持最低消費,在放假的時候去東京豪食豪花,都不過是萬多元。相對在香港二千多港元吃一次fine dinner,倒不如平日克儉一點,把錢留在東京才花才划算。
也許,在全球化時代,窮在家,富在外的生活形態,將是現在青年中産的新勢頭吧?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