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 手機遊戲 Pokemon Go 最近於香港上架,香港人的生活,好像改變了一兩天。
這幾天,我才發現,原來香港有這麼多人有看《寵物小精靈》(寶可夢)。知道什麼是車厘龜、喵喵怪、鬼斯、毒氣雙子、比比鳥云云。這些名字跟怪物的連結,在我的記憶很模糊。後來,比我年輕十年的同事跟我説:「其實是八、九十後的集體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寵物小精靈,大概是九五、九六年吧?以前的小精靈遊戲,是在黑白版的Game Boy玩的。現在呢?變成手機的Apps了。」
這幾天,街頭巷尾都是捉小精靈的人。每個人都看著手機,不看路,也不看人。很奇怪,有很多人在路上相互碰到,在炎熱的天氣中,竟然都沒有燥底爭執,看到手機,大家相視而笑。更有人會在街上跟陌生人聊天:這隻鯉魚王在那兒捉的?這兒有什麼呢?為什麼香港那麼多蝙蝠?
他們的年紀不輕,大多是我這個世代,或是比我年輕一點點的人。現在的小孩,大概也在看《妖怪手錶》吧?早陣子,在英語世界的分析文章中看到一個觀點:現在的玩具、電動、電影的産業市場,來來去去做的,都是八、九十年代,叫做「戰後和平美好一代」集體回憶的生意。美國大漫畫品牌每一年推出的英雄系列、復仇者系列;日本模型市場不斷翻炒又翻炒鳥山明的《龍珠》系列,又或是十多年前的拉打(rider)系列。目的,都是要賺一些八、九十年代出生,現在在工作的單身族。
Pokemon Go 變成了全球現象,也衍生了很多經濟現象。就連有公共廣播機構包袱的NHK電視臺,竟然都在他們的特備節目中,花上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去討論這個手機遊戲的「影響」,你就大概明白,這隻遊戲現在已不只是一種商品。商品流行,影響人的行動,就自然會成為文化。英國人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的小精靈訓練員,目的就是要在這幾星期,儘量多賺一點小錢。日本的二手手機販賣店都突然旺場,因為日本人都害怕他們的手機沒有電,於是就找一部二手手機去專玩小精靈。各地的商業機構開始加入戰團,日本麥當勞早陣子因為過期食品和福喜食物事件,在網路引發不大不小的公關災難,有操日語的網民更聲稱要「罷吃」麥當勞,誰知Pokemon上架後,麥當勞把自家的餐廳開放成為小精靈補給站,又引發日本人去幫襯,更令日本麥當勞的股價回升。
下游經濟項目,就出現得更快:美國有「Pokemon Date」服務,好等捉小精靈的單身族可以找到伴侶。美國也有人以3D立體列印技術研發的「專捉小精靈用」的手機殼,好等精靈訓練員可以「第一次捉小精靈就上手」。反觀香港,這次Pokemon Go 熱潮在商業機構的聯乘,慢了很多。香港麥當勞沒有「即時」跟隨日本麥當勞的步伐乘熱潮的便車,只有中型的補習學校、小型的餐飲店在自己的地方附近放「櫻花」,好等小精靈訓練員會過來。反而,因為選舉年,不少政客都想吸引年輕選民,就推出了「捉小精靈」的活動,有區議員在自己的選區提供「補給站」、有準備參選立法會選舉的政客就搞「捉精靈團」及「道場教學」。因為Pokemon Go,有幾天,香港人的生活變得不同了。
如果沒有了這隻手遊,我們會在這個晚上十點都仍然是三十度的酷暑中,在街中走來盪去嗎?我們還會看看街頭不同的地點,原來有著有特色的溝渠蓋、雕塑和陳設嗎?我們會跟陌生人因為某一個共通話題而聊天嗎?
這幾星期,整個世界來來去去都是沉重的新聞:在人家國慶人煙花匯演中槍擊、在教堂脅持人質、在火車用斧頭搞隨機殺人……看著香港人沉迷捉拿小精靈,我倒覺得,香港人真是一個快樂得有點超現實。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