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87)決心不做,一身輕
2018/08/01
當然有些「不做主義」是比較輕鬆、柔軟的,像幾位女性名人宣佈自己不再染髮,不再為了抗老而努力,不再偽裝年輕,如曾被稱為「魔性女人」的前電視女主播近藤sato,現在50歲的她從47歲起,不再染髮,讓頭髮灰白化,甚至不再化粧,雖然有人説她老化、劣化,但她覺得如果重視自己的想法、心情,就會放棄偽裝,現在的自己才是自己想要的模樣,自己最喜歡現在的自己,從華麗的存在,逐漸回歸自然,或許展現了她的心境的變化。
這類放棄而不隨俗做什麼,可以説是所謂「不做主義」的核心,不是有所不為,而是因為不做什麼,反而能更自由奔放地做些什麼;像是著名醫生及意見領袖的鐮田實,除了對病患提倡不要拼命跟疾病戰鬥外,自己這幾年的不做主義就是不打領帶,就穿件襯衫、外套去政府的委員會開會,很不可思議地,發現比起穿西裝、打領帶時,反而不會揣測別人想法,能更自由發言;或是他照顧罹患認知症(失智)的父親幾年,決定不隱藏父親病情,反而讓周邊的人親切對待,父親的表情開朗化;或像去年起他開始不再出席婚喪喜慶典禮,因為醫院同事600多人,淪為形式而且疲累,因為不出席,他反而有餘裕去請剛結婚的新人吃飯等。
也就是因為不做什麼,省略了什麼才能更有時間跟力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生能更有效的地分配,像鐮田去年因此能去滑雪50次,體重減少9公斤,也有肌肉,體力變好,在伊拉克難民營巡迴醫療工作也不再吃力了,開始非常不錯的能量迴圈,人生也變豐富了.
「不做主義」有大有小,或許從一點點做起,不過度在意世間看法,就會非常輕鬆,反而會有自信,變成很大的力量;尤其至今日本許多教育都要求完美主義,許多日本人很難從眾人要求的束縛逃出,也因此鼓勵不做主義、列出自己可以不做的事的名單等,或許可以解放不少的日本人;宣佈不做,最後還是去做了,那也無所謂,那是放棄而不繼續搞「不做主義」,也是一種不做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