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93)一生至少想吃一次的和菓子
2018/10/24
不僅這類原型菓子,紅豆餡菓子也有我獨愛的,就是每次到京都必然會採購回家的「滿月」的阿闍梨餅,雖然東京也有百貨店可以買到,但常常貨一抵達就被搶購一空,而且也買不到即日做出來的最鮮美的阿闍梨餅;這也是1922年就誕生的有近百年歷史的和菓子,其實是紅豆饅頭,但是皮是糯米拌蛋及砂糖做的,非常有彈性,才會稱為「餅」,餡是大粒紅豆餡,恰恰好的甘甜,讓舌頭餘韻無窮,饅頭形狀像是修行者的斗笠,是因為阿闍梨是對在京都比叡山完成千日回峰修行者的尊稱。
![]() |
阿闍梨餅 |
同樣京都,或許有人認為從江戶初期起就一直持續到現在的老舖龜屋清永的「清凈歡喜團」是一輩子至少要吃1次的,菓子的名稱、形狀也都很奇特的逸品,這是奈良時代遣唐使帶回來的唐菓子,以米粉跟麵粉裹著豆沙,摻入白檀、桂皮、龍腦等7種香料,捏成口為八葉蓮花的錢袋形狀,並用高級麻油炸的香脆,是有相當神秘香氣的菓子。
其他也有許多受葡萄牙人等(南歐人)所謂「南蠻人」的影響的菓子,尤其九州和洋折衷的菓子非常多,長崎蛋糕外,像福岡明月堂的「博多通りもん」也是具有壓倒性人氣的和菓子,麵粉皮里揉進牛奶、蛋等,白餡則採用奶油及牛奶等原本是洋式甜點材料,皮餡搭配柔和,烤的和洋混然一體,福岡隨處可以買到,幾乎是福岡菓子的代名詞,雖然大眾化,卻也是反映地名、歷史、風物及人物的地方限定菓子;和洋折衷的菓子還有仙台市菓匠三全的「萩之月」,是包裹了卡士達的蒸蛋糕,入口即化的柔軟,讓人迷戀。
一生中值得一吃、不能不吃的和菓子數説不完,日本各地都存在這樣的驚喜,這幾年開始深入日本第二線、第三線地方鄉鎮的外國觀光客開始逐一發掘出來,也會成為今後來日本旅遊的很大的誘因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