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225)日本為什麼製造不出新的漢字詞彙了?
2018/11/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打開facebook(臉書),看到一直在名古屋教授中文的董紅俊發的一段文字,其中談到了中國24節氣傳到日本後的一些情況,很有趣,特記錄如下:
「話説創造于我國戰國時代的二十四節氣早早地傳到日本,在日本沿用至今。根據日本的氣候,日本人又創造了節分、彼岸、社日、八十八夜、入梅、半夏生、土用、二百十日、二百二十日等‘雜節’,作為對24節氣的補充。
「1872年以後,日本不再使用陰曆,而改用西曆了。這麼一來,依然使用24節氣有些彆扭。比如今年是11月7號立冬的,可是立冬那天艷陽高照,溫暖如春,我從停車場走到教室都出汗了,一進教室就把西裝上衣脫了。這叫什麼立冬啊!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日本氣象協會曾有過一次未遂‘政變’。那是2011年,他們打算根據當今日本的氣候創立新的24節氣,設立了準備委員會,而且向社會徵求意見,計劃在2012年秋季發佈‘21世紀的24節氣’。此舉遭到各方面的反對,認為會破壞傳統,造成混亂。於是2012年9月,日本氣象協會舉起了白旗,放棄了原定的計劃。」
回顧中日文化交流,既有中國向日本的大規模的出口,也有日本向中國的不遺餘力的返銷。比如,曾有人在網上著文指出以下這些名詞都是從日本出口到中國去的詞彙:
白夜、半徑、飽和、保險、保障、背景、編制、採光、參觀、常識、場合、場所、成分、成員、承認、乘客、出口、出庭、儲藏、儲蓄、傳染病、創作、代表、德育、登記、登載、發明、法律、法人、法庭、反動、反對、分配、分析、封鎖、否定、服務、服用、關係、廣告、廣義、化石、化學、化粧品、集團、集中、機關、機械、積極、基地、計劃、記號、記錄、建築、鑒定、講師、講壇、講習、講演、講座、教養、教育學、階級、接吻、節約、結核、解放、經濟、經濟學、經驗、精神、無線電、發電機、乾電池、電壓、電流、景氣、警察、劇場、決算、絕對、科目、科學、客觀、客體、課程、肯定、空間、會計、擴散、勞動、勞動者、勞作、臨床、領海、領空、領土、美術、民主、衛生、文化、文明、文學、無産者、舞臺、主人公、主義、資本、資本家、自由、宗教、總理、作者、座談、無産階級、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共産黨……。
儘管限於篇幅,本文只能引用了這位作者所例舉的詞彙中的一部分。但是,即便如此,這些詞彙所涉及的領域從政治到社會、到科技、到文化、到行政,其範圍之廣泛,令人吃驚非常。
這些名詞用的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漢字,如今中國人的語言表達根本離不開這些詞彙。但是,它們的原創者卻是從中國進口了漢字文化的日本人。
日本人能造出漢字「祖師爺」老家都能接受的這些豐富的漢字詞彙,可以看出日本人漢家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是何等的深厚。
但是,我還想指出一點,光是有豐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是造不出那麼多詞彙的。日本之所以能夠造出那麼多的漢字詞彙,主要是它在明治維新之後成了亞洲的領軍國家,成了西方文明進入亞洲這塊東方土地的橋頭堡,成了西方文獻的翻譯中心,成了在亞洲散播西方文明的文化發信基地。
我們常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其實文化也具有水的性質。從經濟強國的高處流向經濟弱國的低處,這正是文化的一種非常顯著的特性。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隨著日本經濟地位的下降,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創造新的漢字詞彙的能力也在急劇下降,尤其是網際網路等新科技領域,簡直可以説是顆粒無收。這固然和日本社會英文教育的普及、用片假名來表述的外來語的氾濫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但是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日本在網際網路技術以及經濟、思維方面的嚴重滯後吧。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