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56)馬喰町小藝廊放射光芒
2019/04/05
這間藝廊由池內務先生在1991年6月成立,最早位於大田區大森,之後遷往青山、吉祥寺和六本木,直到2008年3月才落腳日本橋馬喰町現址。藝廊的概念以大門入口上的三組英文作為宣示,分別是「hyper technik」(超絕技巧)、「solid shock」(固體衝擊)和「clever beauty」(伶俐美學)。希望以獨到的審美觀,發掘出各個藝術領域的新人。
![]() |
「roentgenwerke」的展場 |
順帶一提藝廊名稱「roentgenwerke」這個名詞是兩個詞彙的獨創字。「roentgen」一字出自於X光放射線的一種類;而「werke」則是德文裏「work」工作之意。自然界不存在的一種光,人工的光線,可以穿透人體,映照出骨骼內部,對這間藝廊的創立者來説,就如同藝術一般,可以穿透有型的外在,直達人心內部。
多年前,我曾在紐約偶然參觀過一間小藝廊,留下深刻印象。「roentgenwerke」空間感極度類似於紐約的那間藝廊,令我頗有時空錯置之感。我想藝術的本身亦是如此吧。沉浸當中,讓人忘記時間與地理的藩籬,不必聆聽過多的作品解釋也無所謂。在那當下,你感受到了什麼,就是靈感贈與你獨一無二的禮物。
曾有日本媒體人説馬喰町的未來,在「性格上」頗有成為紐約布魯克林的可能性。因為地理上都依偎著河川,面貌相似。兩者原本都是廠房居多的工業區域,在時空變遷中成為創作者工作室的聚集之地。同時也都利用舊樓房和廢棄倉庫翻新出不少藝廊、雜貨屋和文青咖啡館。更難得可貴的是,那些有歷史的老店和工房,如今仍現役中的持續運作。不過,在我看來,要成為布魯克林的規模尚缺不少要素,馬喰町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如果你願意,很可以跟上腳步,與我一起見證它的蛻變和成長。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遊記《東京小路亂撞》、小説《餐桌的臉》與散文《東京模樣》。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