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旅行的死結

東京眼(273)旅行的死結

2019/06/20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這個地球,還有幾多地方,是淨土?

 

      每次看到一些介紹旅遊的部落格文章,或是一些雜誌講「世外桃源」、「隱世勝景」、「人間樂土」,我就會想,這些忽然出現的外國人,會不會令那些地方,變得不同了?

 

      有朋友又跟我説想去東京,又説由於他們去的次數不及我多,所以就想去很多景點。其中一個,就是鐮倉高校那個名物。為了滿足一下小時候的夢想,扮一下櫻木花道,希望在那個電車欄柵之前,拍那一個在動畫中有出現的景。好了,如果你是我,一個被視為「需要為社會責任説話」的所謂influencer,你會説什麼?

 

      你會説:「玩得開心一點吧?」

 

      還是會説:「你還是去別的地方吧,有些地方看來不是招呼客人的。」

 

      旅遊這回事,隨著網路和社交媒體(如instagram等)的出現,已有質性的轉變。以前去旅行的時候,所謂準備旅程,都只是借一點書,還有是問一下有去過的朋友。聽電臺的前輩説,以前他們要去「東京找一個地方」,是需要依靠記憶,然後畫一幅手製的地圖,才會找到那個地方。到達那天會不會放假,會不會忽然不營業,會不會找不到,全都是未知數。現在呢?我們看過幾千百萬個旅遊達人教你去邊兒去那兒吃香喝辣,然後還要篩選,説那家是伏店(中國網民用語叫「雷店」,日本人就會叫「ハズレ」,即是一些專坑觀光客人的店家),然後才可以有「未出發先興奮」的感覺,把旅程可遇見的快感延伸開去。

 

      由於我們有太多資訊,結果我們發現,在網路都有不少去日本的「旅程」,真的比軍訓還要密集。由早上7時02分開始,到7時42分到火車站坐那一班新幹線去什麼地方,然後看45分鐘的景致再坐11時12分的……總之,每個行程,都以excel (不是娶了林志玲的Exile,是micosoft office 試算表軟體)表列,只是看都覺得累,真的可以走完全程嗎?

 

      要不然,就是把拍照放到網路變成重要的「行程」。現在,不少日本人選擇去旅行,都需要尋找「絕景」。為了在這個絕景變得好看,他們都好像很花心思。 2018年6月,日本電視臺的深夜節目《松子會議》就訪問了一些去把自己的皮膚噴黑的日本人,問他們為什麼會花上一萬至四萬日元去做健美比賽參加者的才會做的事,把自己的皮膚上噴上黑色。原因竟是,由於他們將要去夏威夷或美國羅省等地方旅行,如果「皮膚太白」,就會顯得很像觀光客,這樣子就不好看。再者,為了instagram 好看,現在大家選酒店的時候,都竟然不介意會選一些離車站較遠,但陳設比較有「心思設計」的酒店,如一些有所謂infinity pool的泳池,有花花墻( backdrop)或是各式各樣特色陳設的文青咖啡店,都是大家的選擇。東西好不好吃,住宿環境若何,大家都好像可以委協一點。

 

      甚至,2019年的時候,也有不少香港的觀光客,為了登珠穆朗馬峰而承受各式各樣的身體傷害,甚至死亡。要低溫中,等候超過12小時者,最後失去生命。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值得。最有趣的,是我見過有人帶六歲小孩去西藏。我看了,好想留言問:萬一小孩子有高山反應,你會如何?你知道高山反應對發育未健全的小孩可以有什麼影響嗎?但我都是把話收回去。平白無事「否定」聰明的香港人的「決定」,只會惹來仇恨,不會對你感恩的。

 

      旅遊是什麼?去體驗一些我們在居住的工作的城市,都是做同樣的事,算旅遊嗎?我的友人,開始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都是去健身房或是做瑜伽,之後再去觀光。反正他們都是看看店家,吃吃東西而已。所謂景點,一個旅程去一兩個,已很足夠。到各大城市,他們都只是喝S品牌的咖啡。我看到他們用的茶包,在曼谷新德里布宜諾斯艾利斯台北或是大阪,都是同一個品牌。這樣子,算是旅行麼?

 

      另一個極端的人,就要追求「在地人」的生活,聽到什麼「在地人都不肯分享的食店口袋清單」、「隱世食店」等等,就會腦充血的去衝去闖。 「在地人」、「限定」、「隱世」變成打點旅程時的螢光劑。於是這幾年,京都、鐮倉的住民都在叫救命了。最近一次去京都,食店店主們都在「以很京都的日語」去很有禮貌但超級討厭地吐糟觀光客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説中國人的聲浪,香港人「預約了又不出現」等等事情,都令他們覺得煩厭。

 

      還記得小時候看日劇,鈴木保奈美和瀧澤秀明的《新聞女郎》,有一節就曾提及,一個學者找出了一個少數民族的風情,介紹過後,由於觀光客太多,令他們以為「跟旅客拍照就可以討生活」,慢慢那個少數民族,就不再做那些美好的手作藝術品,因為,太辛苦了。

 

      旅客會殺死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當然會。

 

      你看看這十年的香港?你看看在澳洲買不到奶粉的當地人無奈且憤怒的表情?

 

      只是這種旅行的死結,是解不開的。因為,在香港太辛苦換來金錢的人,就是需要這種喘氣的出口,才有動力活下去。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5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3
投票總數: 18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