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説一説北海道的“道”

等身大的日本(324)説一説北海道的“道”

2020/07/07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在新冠疫情在日本引發熱議的3月上旬,我為日本媒體寫了一篇有關北海道知事鈴木直道的報道,引起很大反響。這篇報道的內容是,鈴木知事單獨發佈了北海道緊急事態宣言,顯露出自己的領導才能,還在記者會上使用了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請自隗始”,以此為契機,鈴木在中國受到廣泛關注。

 

      後來,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中國朋友看了這篇報道,問我“為什麼只有北海道不是縣而是道呢?”我當時沒能作出明確回答,查閱資料之後,發現了一些自己之前也不了解的知識。

 

      日本現在的行政區劃除了北海道外還有1都2府43縣。1都是東京都,2府是大阪府和京都府,43縣指其餘地區。日本人合稱為“47個都道府縣”。這樣的行政單位是在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以後形成的,在此之前,日本長期採用的劃分方式是“五畿七道”。

 

      我本以為日本人都聽説過“五畿七道”,實際上很多人都“不太清楚”。恐怕很少有日本人能把五畿七道説全吧。“五畿”是指距離都城(京都)較近的山城、大和、河內、泉、攝津。七道指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

 

      這些是日本全國的大的行政區劃,裏麵包含著“國”(接近日本現在的“縣”,但有所不同)。例如,東海道中有伊賀國、伊勢國、志摩國等多個“國”。日本至今仍保留著東海道新幹線、東海道五十三次(指東海道的53個驛站)的説法,也有名為東海道的公路。區別於“國”,當時還有由諸侯治理的領地“藩”。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實行了廢藩置縣(1871年)的行政改革,逐漸形成了與現在的行政區劃接近的格局。

 

      江戶時代(1603~1868年),在現在的北海道範圍內向北到函館一帶的區域雖被認為是日本的領土,但並未劃入五畿七道。函館以北的地區則被稱為“蝦夷地”。這是基於華夷思想對異族的稱呼,指的是“異族居住的地方”。據説由於擔心俄羅斯為擴張領土而逼近日本,蝦夷地也被劃入日本領土。

 

      “北海道”這個地名是一個叫做松浦武四郎的人命名的。松浦出身於現在的三重縣,是一名探險家,活躍于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松浦在蝦夷地徒步探險,對當地的情況極為熟悉,因此受到江戶幕府的重用。

 

      關於蝦夷地的新地名,松浦向明治政府提出了6個方案,其中一個是“北加伊”(ほっかい,讀音為hokkai)。後來把裏面的“加伊”(かい,kai)改成讀音相同的“海”(かい),定名為“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之所以用“道”而不是“縣”,是因為“道”所指的地域更為廣闊。

 

      明治19年(1886年)設置了北海道廳,成為現在的47個都道府縣之一。順便一提,北海道內有很多連日本人都很難念甚至不會念的地名。因為這些地方是基於阿伊努族(北海道的原住民族)的語言命名的。

 

      札幌(さっぽろ,讀音為sapporo)的阿伊努語為アットポロ(attoporo),富良野(furano)為フラヌイ(furanui),知床(shiretoko)為シリエトク(shirietoku)。這些地名在阿伊努語各自有其意義,據悉是根據意義而改為日語漢字。

 

      如上所述,只有北海道稱為“道”而不是“縣”的原因在於,“道”指的是廣闊的地域。

  

 

中島惠 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5
具有一般參考性
 
3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39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