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來過京都的次數,少説超過五回以上。早年來的時候,把那些觀光勝地和寺廟給全部逛過了,前兩年再訪,又以獨立書店為主題而進行巡禮。行前,公司裏京都出身的同事問我:「這次準備去哪呢?」我回答,哪都可以。導遊書上該去的景點都去了,口碑相傳的店家沒去也無遺憾,我的京都旅程看來已進化到人生的新境界。這一次再到京都,已經打定主意,就是要「無所事事」地度過這幾天。不是為了觀光,也沒有特別非去不可的行程,隨心情和體力,走到哪兒就算哪兒。
住的地方在四條祇園,距離四條河原町很近。每天散步到這裡時,就會忍不住彎進有「京都的廚房」之美譽的「錦市場」裏。十多年前,二十多歲時第一次來到錦市場,感覺有趣歸有趣,但坦白説沒有特別的感情。前兩年再來時,居然發現自己對每一攤都感到興趣了,逛一整個上午也不膩。
沒有意識到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愛上了逛市場。特別像是錦市場這種傳統市場。也許是多年前移居到東京,正式展開這輩子第一次的獨居生活,日常三餐都得靠自己料理以後,才與廚房建立起了嶄新的關係。為了煮菜,我得走進市場。那些原本與我無關的魚肉蔬果,突然像夜空中羅列的星子,在腦海中聯結出了一片可供辨認方向的燦爛星盤。
錦市場位於錦小路通的寺町通與高倉通之間,一條狹長的小街,收納了京都豐富且優雅的飲食文化。除了販售著當地採收的新鮮「京野菜」以外,還有與烹飪相關的各式工具。料理的食材以外,還能處處能見到京都茶及和果子的身影。買了就在店門口即時享用,是散步在錦市場中隨處能見到的風景。看著每一張大啖美味的表情,縱使不是自己入口,也感到微微的幸福。好吃的美食就要趁鮮吃,彷彿隱喻了及時行樂的人生道理。
走在這條已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商店街裏,抽絲剝繭自己愛上逛市場的原因,發覺或許存在著潛移默化的緣由。想起小時候,總會被媽媽帶著去上市場。台灣燥熱,傳統市場總悶著一股魚肉雜陳的氣味,而且所有的殺雞屠宰,鮮魚放血,全都現場演出。到處濕答答的,好不舒服。所以,對於沒一點膽子的小朋友,恐怕踏進傳統市場,是一場磨難。然而,卻因此從小就和菜市場建立了間接的關係。如今想來,逐漸愛上逛市場,説不定也是一種童年記憶的甦醒和再定義。當然,不可諱言,日本的傳統市場擺出來的魚肉都是處理過的,看起來乾乾淨淨,再加上氣候幹冷不易産生異味,也是我在日本愛上逛市場的原因。
錦市場裏有許多洋人的面孔。幾個與我錯身,操著義大利語的西方人走過,令我想起十年前曾經到訪過的翡冷翠(Firenze)的中央市場。很多人不知道1965年起,翡冷翠就跟京都締結為姐妹都市,而中央市場和錦市場也是友好同盟市場。大約認識了這一層的關係,讓我走在錦市場裏,增添更不同的意義。
向京都豆腐老店買了一杯醇厚的豆漿喝,繼續穿越小路。嘴裏飲著錦市場的滋味,眼裏看著繚亂的京野菜,腦海卻開始抽換起那個午後,翡冷翠中央市場的畫面。我和幾個友伴們,在抵達城市的那個午後,就直衝市場裏飽餐一頓牛雜湯。湯的滋味早就忘了,但當時彼此的容顏,此刻仍與我對望。
十幾年後,在京都,讓我一個人,也覺得結伴成群。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迄今出版著作24部以上。近作為散文《夢中見》,遊記《日本 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