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籠罩在充滿氮氧化物(NOx)和「PM2.5」的天空之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説,今年要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顯示了不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決不罷休的決心。不過,中國向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使國家拿出監管措施,總會有部分官員和業界勾結,巧妙地鑽過監管的空子。這樣的關係能扯斷嗎?
「像現在這樣再怎麼提高汽油或柴油的品質也沒用啊」,某汽車業界人士看著街上行駛的新型卡車這樣説。因為這輛卡車雖然是新型車,但是卻沒有安裝用於處理廢氣的觸媒裝置(廢氣處理器)。
 |
在中國大型卡車的廢氣排放限值措施未取得進展 |
中國將汽車廢氣視作大氣污染源之一,並計劃首先加以整治。在中國,燃油中的硫含量達到了日本和歐洲的15倍。中國政府正在調整被稱為「國3」的汽油標準,並確定了到2014年末逐步過渡到含硫量降到日本和歐洲5倍的「國4」標準的方針。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已經開始適用國4標準。
汽車業界也被逼做出應對措施。大排量的大型卡車僅靠改良引擎無法滿足標準,因此需要安裝消除氮氧化物(NOx)的廢氣處理器。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現在仍能看到沒有安裝廢氣處理器,冒著黑煙的卡車不時從路上駛過。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或許這正是「下有對策」在從中作祟。在中國,不滿足環境、安全等各種規定的車輛不得銷售。汽車廠商每推出新的車型都要從政府獲得型號認證。按現在的情況,沒有安裝廢氣處理器的卡車應該不會得到認證。因此新型卡車本應該滿足標準。
不過,卡車廠商卻有自己的道理。某卡車廠商的幹部表示「裝上昂貴的廢氣處理器客戶就不想買了」。於是他們拆除了處理器,並降低卡車的售價。問題在於,那些不滿足環保標準的卡車是怎麼獲得車牌號的?發放車牌的自然是當地的公安機關。
對提高燃油品質持消極態度,延遲引進限制廢氣措施的被認為是石油業界。而談到公安和石油,不禁會讓人想到一位曾控制著其間關係的大人物。而這位人物被認為是如今習近平領導層「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運動的最大的目標。打掉了大老虎,是不是中國的公安機關、石油業界就能更正作風了呢?中國的天空是否就能就此湛藍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