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週一的「雜種文化論」似乎得到了日本大多數人的認同,現代日本人在內心裏似乎認為:文化是一種各方面因素融合的産物,對他們來説,説一種文化一定發源並發展于某一個固定的區域裏,是不可理解的。
這種文化性格,使日本人能創造性地融合外來文化。他們不僅能很好地保存自己的文化,也能認真呵護外來的文化傳統,如奈良的法隆寺承接了中國南北朝的建築傳統,西院伽藍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群,這種建築在中國已經找不到了;中國唐代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唐朝的一些戲劇曲目、宋代的曜變天釉碗等也只能在日本找到,在中國已經蕩然無存。
過度地對文化「正本清源」,追究古老文化的原創者,實際上試圖確立一種文化上「優越感」和過度地追求文化「純度」的一種表現,其實文化是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的産物,沒有優劣之分,過度地固執于文化的優劣之分,常常使人們容易對文化做物理性的排斥與吸引,這種心態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有時反而會使文化本身遭到破壞。
如在中國,有時由於對文化的「優劣」與「純度」過度執著,「恨屋及烏」,將前代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晶作為前代「罪惡」與權力的象徵加以清除,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北周武帝滅佛,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等大規模的文化破壞運動,使文化的承傳與保存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使其物質與文化的生産力受到了巨大破壞。
人類文化的歷史是文化交流的歷史,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一定會融入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因素,與其追究文化財富和文化現象的原創者屬於哪個國家,固執于文化的優劣與純度,不如像日本人這樣,樂呵呵地稱自己的文化是「雜種」,不問來源,只事呵護,因為文化最終是人類共同的財産。
(注1) 見「中韓爭申遺時,到底在爭什麼?」,中國日報網 ,2015年4月1日。
(注2) 項向榮「中日韓櫻花起源之爭讓人啞然失笑」,新華網, 2015年3月31日, 來源:《錢江晚報》。
(注3) 新村出編《廣辭苑》,岩波書店,1969年第2版,877頁。
(注4) 加藤週一《雜種文化--日本渺小的希望》,講談社文庫,1974年版,34頁。
(注5)同上。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