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部作品是改編自德國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Die Bürgschaft》,而席勒的這個故事源頭是古希臘的羅馬作家蓋烏斯的《達蒙和皮西厄斯(英語:Damon and Pythias)》,但是太宰治對作品充滿創造性的改編使這部作品在日本引起極大的反響,並且經久不衰,從1955年開始,被NHK電視臺、東寶、朝日電視臺、富士電視臺、日本電視臺等排成電視劇、電影、動畫片等,也被編入日本國語教科書。不管太宰治本人是不是守約的人,這部小説在日本産生的巨大影響,充分證明了日本人對講信用、冒死履約這種品質的充分的肯定、嚮往和讚美的心情。
在遵守時間,準時正點這一點上,日本人是我接觸過的最守時的族群。我們中國的大陸、台灣、香港的同胞在守時這一點上,遠不如日本人。記得80年代,我曾陪同一個來中國學漢語的代表團,其中有一位日本人説:中國人每個人都帶一塊手錶,但是就是不守時。聽到這話後我很羞愧,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説得對。現在大陸的中國人在守時守約這一點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和日本人相比較,我的感覺是:中國人口頭上約好的事,變更率相當高,而日本人和你約好的事,是記入手帳的時間表裏的,變更率非常低。我也在工作中接觸過法國人,有時他們的不守時等令我哭笑不得。
對於日本人這種守約、守時的感覺,我想不只是我個人的感覺,也是可以實證的。據日本專門研究鐵路問題等的作家三戶祐子介紹:「據JR東日本(日本最大的鐵道公司)的數據(1999年),日本一輛列車的晚點率,新幹線平均為0.3分;普通列車平均1.0分,新幹線95%正點;普通列車87%(延遲不滿1分鐘),有的年份有大雪、大雨等,因此在統計上也有若干的不同,但是在這十幾年裏,每年每列車的平均晚點時間都在1分鐘以下。
歐洲也有同種數字,據英國的鐵道雜誌Rai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上所登載的數字(1992年),英國、法國、義大利的列車正點率大致都在90%前後。人們會覺得,這些國家和日本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嘛,其實日本的統計和外國的統計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日本的統計中,延遲1分鐘以上的,都作為‘晚點’統計,而在外國,延遲10分或15分,都不被作為‘晚點’。
如法國的超高速鐵路TGV東南線,其正點率被統計為‘91.8%’,而這裡麵包括延遲14分以下的列車,即使是延遲13分鐘的列車,在統計上也都被作為‘正點’,不作為‘晚點’統計,而義大利的普通列車,15分鐘以上延遲,才被作為‘晚點’,英國的‘城際鐵路(Inter city)’10分以上才算‘晚點’,因此統計出了90%左右的正點率,可見日本和這些其他國家在統計的出發點和想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3)
日本的鐵路,就是日本人嚴格守時、守約習慣最有代表性的象徵。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教授艾琳-梅耶爾(Erin Meyer)日前出版了一本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他在書中認為:德國、日本、荷蘭等國民比較守時,而沙烏地阿拉伯、中國、巴西等國民不太守時。(4)但是就是德國的鐵路,也是將延遲5分鐘之內都算「正點」,還遠不及日本。(5)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