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張石的櫻雪鴻泥 > 誰為孫中山與日本妻子代寫和翻譯情書

誰為孫中山與日本妻子代寫和翻譯情書

2018/08/31

PRINT

 

  雖然母親精心保存孫文的信件,但是在關東大地震時都被燒掉。永興隆的超氏為母親代筆寫回信並翻譯孫氏的來信,他是知道一切細節的人,但是從年齡上來看,恐怕已不在世上。溫炳臣也是知道詳細情況的人,由於當時的國情,他一直將此事作為秘密而不洩露,以致一直到今天仍作為秘聞而不見諸於世。」

 

實方元信寫給東川宮一得信的原稿。宮川東一提供

 

   「永興隆的超氏」究竟是誰? 

 

  實方元信在信中説:「雖然母親精心保存孫文的信件,但是在關東大地震時都被燒掉。永興隆的超氏為母親代筆寫回信並翻譯孫氏的來信,他是知道一切細節的人」,而「永興隆的超氏」究竟是誰呢?

 

  「永興隆」是戰前的橫濱的洋服裁縫店的名字。

 

  日本的洋服裁縫業是中國人興起的。

 

  開港以後,很多中國人從上海到橫濱來,而裁縫是具有代表性的職業,包括男裝裁縫和女裝裁縫。

 

  到日本來的中國人裁縫,大部分是寧波出身,寧波離上海陸路約400公里,是一座港灣城市,也是開港城市之一。寧波人把洋服裁縫業者稱為「紅幫」,因為是為「紅毛人」--洋人做衣服的業者集團,而將傳統的中國服裝裁縫業者稱為「本幫」。

 

  寧波當時是浙江省的繁華城市,服飾業也非常繁盛。鴉片戰爭以後,與上海一起對外開港並設立租界,外國人開始居住。於是那裏洋服裁縫業「紅」也應運而生,因為技術很高,寧波的洋服裁縫也活躍在上海。

 

  而日本開港後,雖然有許多外國人來橫濱生活,但是當時的日本人並沒有掌握製作洋服的技術,這種需求促使中國洋服裁縫來到日本。

 

  據説最早來日本的是浙江寧波鄞縣青年裁縫張尚義,他是在清嘉慶年間來日本的,憑藉這一手藝和低廉的價格,在橫濱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張尚義獲得成功後,追隨張尚義到達日本的不少鄞縣和奉化人都掌握了西服的縫製技術,並在上海形成了一個依靠縫製西裝謀生的裁縫群體,日後稱為「紅幫裁縫」。

 

  從日本開港到明治時代,在橫濱及東京的張氏家族的洋服裁縫店逐漸興隆,有同義昌(張有松經營,1861年創業)、永興昌(張有保經營,1905年創業)、公興昌(張有福經營, 1910創業)、東昌號(張方標經營,1912年創業)、興昌號(張廣福經營,1881年創業)、永興隆(張有憲經營, 1897年創業)等,張家的洋服裁縫手藝一直傳承至今。他們絕大多數是浙江鄞縣張家漕人。張家漕是一個小村,20 幾戶人家,據説只有二三戶沒去(日本),其餘都到日本去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58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61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