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載感測器之爭:日企VS世界
2020/10/29
「如果不使用馬達的話,可以把價格控制到幾萬日元到幾十萬日元」,在東芝7月召開的LiDAR技術説明會上,該公司的首席研究員崔明秀如此介紹。
傳統LiDAR的主流方式是使用馬達驅動設備轉動,進行360度全方位雷射照射。但設備的結構複雜,單價高達數百萬日元,用途僅限於自動駕駛實驗車輛和用來獲取地圖數據的作業車輛等。東芝將開發採用「固態」(Solid State)技術,把驅動部分換成半導體的LiDAR産品。
日本京瓷和先鋒等也開展LiDAR業務,在價格和小型化方面展開競爭。
![]() |
日本半導體企業瑞薩電子向加拿大初創企業LeddarTech提供了半導體。已確定在加拿大運作的自動行駛接駁巴士上採用。固態技術的出現為LiDAR感測器開闢了迅速普及的道路。
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0年應用於自動駕駛的LiDAR市場規模僅為24億日元,到2030年將擴大至200倍,達到4959億日元。為了抓住增長市場,各企業紛紛開展LiDAR業務。全球的LiDAR專業初創企業被認為達到100家左右,呈現出混戰局面。
![]() |
在圖像感測器、毫米波雷達、LiDAR中,究竟哪種感測器會在「汽車之眼」領域的角逐中問鼎呢?一家日本零部件企業的技術人員稱,「每種感測器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要生産更為安全的汽車,重要的是把多種方式的數據融合在一起」。在日本最大家電與IT商品展會「CEATEC」上,日清紡控股(HD)的子公司JRC Mobility展出了一項新技術,通過把攝像頭的圖像和毫米波雷達數據結合在一起,可同時檢測出三維位置資訊和速度資訊。
完全自動駕駛被認為將在2020年代中期到2030年左右全面投入使用。各企業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出場機會做準備,打磨「三大神器」的識別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企業報道部 廣井洋一郎、矢尾隆行、菅野氣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