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上海車展的主角?
2021/04/20
開發1輛汽車一般需要數百億日元規模的資金。從零開始開發的話被認為需要花費1000億日元以上,各車企以毛利率20~25%為標準,紛紛通過零部件的通用化等方式不斷降低成本。
以豐田為例,降低成本的年度目標為3000億日元規模。産生盈利的盈虧平衡點的年産量約為600萬輛,比2008年雷曼危機前減少了200萬輛。這是通過增加每輛車的利潤,將賺來的資金用於新一代汽車開發等在競爭中取勝的戰略。
由於豐田從汽車的開發到生産採取一貫制的自主經營,還可以靈活應對供求的波動。這與技術和人才的積累並列成為新興企業無法立即模倣的優勢。
但也不是高枕無憂。雖然大型車企在純電動汽車上也通過零部件通用等來降低成本,但純電動車的競爭焦點已跟以往大不相同。
汽油車事實上的競爭對手只有日美歐韓的十大車企。而在純電動汽車方面,美國蘋果據稱將涉足,全球最大的電子産品代工企業台灣鴻海精密工業也決定建立工廠。另外,中國正在作為國策強化純電動汽車相關産業,大型IT企業及新興企業接二連三的涉足。
新興企業依靠代工
跨行業的純電動汽車的製造方法跟現有車企完全不同。很多企業只專注於開發,像家電一樣將實際生産委託給外部企業代工。
計劃啟動代工純電動汽車的鴻海提出的打造通用底盤的構想將有1200多家零部件廠商參與。隨著分工擴大,零部件價格等將進一步降低,即使自家的銷量達不到現有大型車企的水準,任何企業也都能享受一定的「規模效益」。
由於能夠集中資金進行研發,還容易開發出純電動跑車等少量生産的個性化汽車。另外,新興企業不受傳統客戶束縛,開展業務較為輕鬆靈活。還有可能推出超低價純電動車等大型車企很難實現的産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