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掌控全球核電市場
2018/11/22
美國預定2025年之前再關停11個核電機組。主要原因是,由於頁岩革命,與燃氣和火力發電廠相比核電站的價格競爭力出現下降。在歐洲,德國和法國等國出於安全性考慮,計劃擺脫對核電的依賴。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預測,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到2030年全球的核電站發電量可能減少10%以上。
核電站市場勢力格局的變化對歐美和日本的技術優勢投下陰影。在美國,1980年獲得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認證(開展核電業務必須具備的資質)的企業約為600家,2007年減至不到200家。美國能源部認為,由於核電産業的衰退,美國企業已經製造不出核反應爐壓力容器等第3代核反應爐的主要零部件。在日本方面,接連有企業退出加壓容器等零部件生産。
出現核擴散擔憂
對於核電站建設和出口的主導權從歐美轉移至中俄手中,開始有聲音擔憂安全保障上的風險。美國國務院高官針對中國的核電站出口指出,「中國的原子能産業事實上是軍民一體的,這顯而易見」,越發認為中國提升核電技術是擴充軍備的一環。還有觀點認為,印度的核電站出口也是為了對抗中國。
中美日歐俄均參加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要求成員國保證自身核技術不被用於核武器,各國均與出口夥伴國簽署了原子能協定,對核燃料再處理等進行限制。但在伊朗的核電站項目上,俄羅斯在核燃料供給方面提供了支援,這一核電站項目被擔憂轉用於核武器。日本外務省高官指出,「中俄的協定內容相當不充分」。
美國智囊組織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也在3月發佈的報告書中針對中俄核技術的提高和強化向海外出口指出,「這是對第2次世界大戰後確立的核安全、核不擴散與法律框架的挑戰」。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山修志、多部田俊輔、小川知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