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石油企業相繼從澳大利亞撤離
2021/03/11
中國産品的存在感尤為突出。從2019年度的進口來源地(按金額計算)來看,新加坡為26%,南韓為18%,日本和中國為14%。與5年前相比,新加坡下降8個百分點,南韓下降9個百分點,而中國則提高9個百分點。
對中國依賴度的提高也構成風險。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的Alexander Yap表示,作為澳大利亞的進口來源地,「中國將來有可能超過新加坡」。
中國和中東持續增強産能
預計中國和中東企業的煉油廠今後將繼續增強産能。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石油精煉能力從2019到2025年預計增加180萬桶/日,中東增加160萬桶/日。增幅是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3倍左右。
![]() |
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中國的存在感很強。2021年供給份額超過50%,預計今後還將進一步提高。
關閉煉油廠的動向也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其他地區擴大。在菲律賓,英荷殼牌石油旗下、菲律賓大型石油經銷商Pilipinas Shell Petroleum Corporation (PSPC)于2020年8月宣佈關閉煉油廠。此外,運營僅存的一座煉油廠的大型財團San Miguel旗下的大型經銷商Petron Corporation最近也表示盈利正在惡化,決定暫時關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東京 山本裕二、雪梨 松本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