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碳之路存在能源供需斷裂風險
2021/09/29
另一種前景則是以推進脫碳技術開發為前提進行的預測。結果也是石油比現在增加8%、天然氣比現在增加16%,都高於現在。其中,石油來自新興市場國家汽油車的需求旺盛,天然氣來自産業等的需求旺盛。
![]() |
即便有這些預測,歐美國際石油資本還是開始減少對油田和氣田的投資。由於要求對氣候變暖負責的股東的呼聲高漲,因此致力於脫碳成為這些企業經營的最重要課題。
歐洲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的調查數據顯示,歐美6大石油企業2015年對探礦和開發共計投資1200億美元以上,而2021年預計將縮減至568億美元,不到原來的一半。
![]() |
國際能源署以「凈零排放」為前提的預測表明,資源公司如果立刻停止投資等,2030年全球原油産量將比2020年減少21%,到2050年將比2020年減少73%。如果各國在脫碳方面進展不順利的話,有可能出現化石燃料供不應求的風險。
中東資源國已經預料到了這種情況。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首席執行官(CEO)阿明·海珊·納賽爾(Amin H.Nasser)8月表示「(世界的)石油供應部門投資不足的問題很嚴重,我們正在逐漸擴大産能」。
不過,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艾倫瓦爾德指出,如果僅僅是中東增加投資、壟斷度提高的話「將給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帶來很大風險」。如果資源供應集中於某地,像中東限制供應給世界造成打擊的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這樣的風險也會加大。
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不斷在全球引發洪澇、乾旱及森林火災等巨大災害。抑制氣溫上升所需要的的零碳是無法逃避的課題。
如何在加快開發脫碳技術的同時,兼顧防範能源供需斷裂的風險?這需要全世界的智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花房良祐、岐部秀光 杜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