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代工企業遭遇「三重苦」
2018/04/03
承擔全球電子設備生産的台灣大型代工(EMS)企業正面臨考驗。由於零部件和人工成本高漲,代工業已經陷入沒有利潤的局面,美國蘋果的iPhone生産又出現混亂,今後還有可能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可謂是「三重苦難」擺在面前。台灣企業將美國大型IT企業與中國大陸生産聯繫起來,主導了世界的水準分工,能否在中美夾縫中找到新的生路將成為考驗。
![]() |
位於大陸的鴻海工廠(資料圖) |
三重苦
「在交易數量增長的同時,要求降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一位向大型代工企業供應蘋果産品相關零部件的中小企業經營者這樣倒苦水。
台灣4家大型代工企業2017年財年均實現了增收,但利潤並不樂觀。最大的鴻海精密工業預計最終利潤下降,這是自雷曼危機以來時隔9年再次出現減益局面。由於全球經濟景氣看好,出現了積極更新個人電腦和增強伺服器的動向,但這些未能彌補成本的增加。
各企業將大部分生産基地設在中國大陸,人工成本高漲的影響日益顯著。加上IT需求擴大導致零部件價格上漲,能否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顧客取決於合同內容,但代工企業為確保訂單,往往都是自己來消化不利條件。仁寶電腦工業總經理陳瑞聰就曾感嘆,印刷電路板等無法進行價格轉嫁。
導致這一局面的根源是蘋果最新型手機「iPhone X」的生産混亂。新搭載的人臉識別功能相關零部件供應滯後。承擔最終組裝工作的鴻海等已經在中國工廠做好了生産準備,結果卻只能空等,導致生産成本升高。
蘋果公司通過壓縮産品開發時間,迅速將最尖端産品投放到市場上。鴻海構築了可以實現這一要求的供應網,從而確保了高速增長。面向蘋果公司的業務在營業額中所佔比例已經超過5成,但這一風險在2017年終於表面化。同樣問題也發生在一起分擔iPhone訂單的和碩聯合科技身上。
iPhone的年産量超過2億部,代工企業從中受益頗豐。但台灣大型電子零部件廠商透露,價格、交期貨、品質管理等條件也是「世界第一嚴格」。為避免銷售機會溜走,可以要求供應商加緊生産,但一旦銷售低迷,就單方面減少生産數量,供應商預備好的生産設備和人手等成本就只能自己承擔。
因此也有人將伴隨巨大風險的iPhone業務比喻為「毒蘋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