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T産業加快從大陸回歸步伐
2020/05/26
在這一制度下,截至5月21日的近一年零5個月裏,189家企業申請了7614億新台幣的投資。2019年全年按日元計算為2.5萬億日元。雖説有制度開始時申請比較集中的因素,但達到當年對大陸投資(按批准數字統計)的41億美元的5倍以上。台灣2019年的對大陸投資同比減半,投資轉移的趨勢明顯。
美國川普政府2018年9月啟動「第3輪」對華追加關稅措施,伺服器和通信設備等産品的進口關稅由零提高到10%,2019年5月又提高到25%。如果從台灣出口關稅則為零。
台灣製造業1990年代先於歐美日企業進入人工成本低廉的大陸,在把大陸打造成「世界工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住在大陸的臺商被認為至今仍有70萬~100萬。從事大批量生産的代工企業成為其中的代表,廣達電腦和鴻海等在大陸的生産比例均達到7成左右。
但是,兩岸間的人力成本差距不斷縮小。作為台灣製造業最為集中的城市,廣東省東莞市的最低工資為每月1720元,20年間增至4倍以上。儘管大陸與台灣(約8萬日元)的人力成本仍有很大差距,但車間工人作為求職的人氣正在下跌,某大型代工企業的高管透露「如果給出的薪酬達不到最低工資的2~3倍,有時根本招不來人」。
疫情或加快全球産業鏈重組
新冠疫情似乎也在加快企業回歸台灣的步伐。大型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邱達生副主任強調,歐美對中國大陸的不信任進一步增強,這將推動對(依賴大陸的)供給體制進行調整的動向。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簡稱台積電、TSMC)應美國政府的要求,決定在美國建設新工廠。由於美國加強限制,該公司向華為供貨變得困難。台灣在政治上依賴美國,經濟上與大陸關係密切,受中美摩擦的影響程度很大。
「我們要全力打造可以有效保護自己,也能被世界信賴的資安系統及産業鏈」,蔡英文5月20日在第二任期的就職典禮上發表演講,顯示出深化與日美歐合作、加速擺脫大陸的鮮明姿態。日本也在2020年的補正預算中列入了促使生産基地回歸本國內的補貼。在預測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前景方面,台灣的動向也將成為試金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