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要自産EV半導體,擺脫依賴不掙錢iPhone
2023/05/18
鴻海一直在被稱為「純電動汽車關鍵」的半導體生産方面穩步實施佈局。在2019年宣佈進入純電動汽車領域後,2021年首先與台灣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國巨(YAGEO)合資成立車載半導體設計公司。完善了製造半導體組件的「前製程」的開發體制。
鴻海還在海外致力於擴大前製程的産能。2022年5月宣佈了在馬來西亞與當地企業合資建設半導體工廠的計劃。同年9月又在當地發佈消息,稱計劃與印度資源巨頭合資在該國西部建設半導體工廠。
直接領導純電動汽車業務的鴻海經營首腦、董事長劉揚偉過去曾自主成立半導體初創企業等,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在2022年秋季的技術發佈會上,劉揚偉強調:「鴻海將構建(面向純電動汽車的)半導體的完整生態系統」。
不過,通往半導體自主生産的道路並不平坦。在功率半導體領域,日美歐的前10大企業掌握全球份額約4分之3。鴻海處在從零開始追趕的地位。
不僅如此,純電動汽車生産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鴻海的客戶、也是其出資對象的美國新興純電動汽車廠商Lordstown Motors在量産方面陷入苦戰。5月1日宣佈由於來自鴻海的追加出資陷入僵局,有可能申請破産保護。
另外,作為主要客戶的美國新興企業Fisker(菲斯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也萎靡不振,代工有可能推遲。
即便如此,鴻海仍將努力推進純電動汽車業務,原因是對依賴低收益的蘋果業務抱有的危機感。鴻海在iPhone組裝方面擁有約7成的市佔率,但營業收入凈利潤率連續6年徘徊在1%~2%左右,持續低迷。
鴻海在涉足電動汽車市場之際採取了特殊的方式。在中美的新興企業大多專注於投資負擔較輕的設計和研發的背景下,該公司特意專注於生産。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汽車産量佔全球市佔率5%、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新台幣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
將這一戰略轉化為盈利的關鍵在於從新興企業等處獲得大量訂單,並通過大規模生産降低成本。另外,如果能自行生産附加值較高的半導體,預計將超越單純的「組裝」範疇,獲得巨大的利潤。
雖然同時涉足純電動汽車和半導體這兩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難度較大,但如果能實現穩定生産,將取得巨大成果。其成敗將決定鴻海能否在真正意義上擺脫「代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