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半導體材料脫離日本有點難
2019/11/11
南韓政府開始致力於高科技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産化。由於日本政府7月份加強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理,南韓再次體驗到重要技術被日本卡脖子的「尷尬現實」。南韓過去也曾多次謀求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産化,最終都是草草收場。「脫日本」面臨著巨大障礙。
「LG螢幕完成氟化氫的百分百國産化」——10月15日的南韓媒體一起進行了報道。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100多天後公佈這一消息,為「打破對日本的依賴」而歡慶的評論接連不斷,但事實卻有些差異。
![]() |
南韓總統文在寅和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握手(資料圖,南韓總統府提供) |
該公司在製造工序中使用的蝕刻氣體是對不在出口管制之列的低純度氟化氫進行加工之後得到的。此前一直從日本進口最終産品,但為了提高物流效率,改為從日本進口低純度的氟化氫作為原料,在南韓加工成蝕刻氣體,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之前就已經準備切換成這種方式。有關人士坦言「改為在南韓加工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是國産化,但原材料還是由日本生産」。
南韓政府8月份將依賴日本的100個種類指定為戰略産品,公佈了以5年內擺脫對日本依賴為目標的「材料、零部件、裝備競爭力強化對策」。每年將投入1萬億韓元的預算,對於包括日本加強出口管理的3種産品在內的20個品種,在一年之內改換成從日本以外的地方採購。
但這一政策明顯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南韓政府自2001年首次制定「零部件和材料發展基本計劃」以來,到2016年已經公佈過4次計劃。此次的計劃也只是預算規模和對象品種不同,基本上仍是此前計劃的延伸。
南韓提出零部件和材料國産化時總是伴隨著和日本的關係緊張。2009年公佈第2次計劃的李明博政府把減少貿易赤字當成重大政治課題。推出第3、第4次計劃的朴槿惠政府也由於隨軍慰安婦問題等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南韓2018年零部件和材料的對日貿易赤字為151億美元,自2010年達到242億美元的頂峰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但以技術上難度高的産品為中心,依賴日本的格局並未改變。
為什麼不推進國産化?「因為品質、價格、交期全都符合條件的只有日本」,南韓一家大型機電企業的高管講得很直白。「南韓企業要是想做的話,肯定也能做得出來。但成品率低,價格也高,很難採用。價格和交期也屬於品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