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零部件廠商開始回歸
2023/03/02
在日本零部件企業擁有很多工廠的美國,人工費正在上漲。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的製造業平均時薪達到27.7美元(約合人民幣184元)。另一方面,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等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的製造業平均月工資約為4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2萬元)。按時薪計算,約為比美國低3成的25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8元)。在美國,由於勞動力短缺等推動,工資持續上升,目前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
豐田旗下的電裝(DENSO)在美國田納西州等擁有工廠,但該公司首席財務官松井靖表示「人員流向(物流相關等)第三産業,人手確保日趨困難」。該公司已將汽車空調等的零部件生産轉移至墨西哥和加拿大等鄰國。另外,愛信(Aisin)也計劃在北美推進生産線的自動化。力爭在2025年之前,每年削減400人份的工作量。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01年約為3萬8400美元的日本平均工資截至2021年漲至約3萬9700美元。20年裏的漲幅僅為3%,另一方面,OECD成員國的平均工資在同一期間從約4萬3700美元提高至約5萬1600美元,增加18%。即使在日本,由於通貨膨脹推動,加薪的氛圍也在加強,但目前人工費的相對低廉顯得突出。
在美國,根據電池等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産比例,向純電動汽車(EV)提供實質性補貼的制度於2023年實施。重要礦物的比例等條件將在今後敲定,純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具有推進本地化生産的優勢。
不過,零部件廠商均認為,如果考慮到供應鏈斷裂的風險、目前的海外人工費上漲和匯率水準,將日本作為生産地更有助於穩定供應。由於通貨膨脹,日本加薪的氛圍也將加強。有觀點認為如果維持低工資,將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阻礙,因此降低成本的效果有限。
俄烏衝突已過去約1年,亞洲防範地緣政治風險的意識也在提高。汽車對其他産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以汽車零部件回歸日本國內為契機,同樣的趨勢有可能在製造業等領域進一步加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浦龍夫、湯前宗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