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人活到150歲,第一死因是自殺?
2019/02/15
關於防止衰老的研究正在穩步推進。華盛頓大學教授今井真一郎等人發現具有抑制老化功能的長壽基因。該基因産生的酶成為抑制衰老的關鍵。雖然這種酶每個人體內都有,但被認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失去作用並老化。
今井等人注意到使這些酶保持活力的生物物質「NMN」(煙醯胺單核苷酸)。毛豆等含有少量的這一物質。日本企業已經成功實現量産NMN,其中一部分已經上市,但關於實際上人類攝取後能否真的防止內臟器官等的老化,尚在研究之中。
目前已經在老鼠身上確認到效果,今井教授表示「將用2到3年證明對人是否有效」。他笑著表示,「直到離世前都一直保持健康的‘健康長壽者’應該會增多」。
「總有一天將實現活體器官的交換」。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力爭在豬體內培養出人的胰臟。中內認為,對豬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使其無法長出胰臟,然後在豬的受精卵中混入可以培育出一切人體細胞的iPS細胞,由這種受精卵誕生的豬的體內就能夠長出人體的胰臟。日本政府最早將於2019年放寬限制,中內計劃在日本申請開展研究。
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開發出了可以用腦電波操控的機械臂。大腦産生「活動」的想法後,帽子上的感測器會捕捉到從大腦檢測到的電波信號,「第小偷」就會活動。主要研究人員西尾修一表示,「人的大腦擁有讓小偷同時活動的能力」,期待取得進展。
![]() |
在兩手進行複雜作業的同時,通過腦電波控制機械臂活動(京都府精華町) |
在狩獵採集社會,很多人因為受傷喪命。後來進入農耕社會,20世紀時發現了抗生素,使得傳染病急劇減少。在有記錄的約300年裏,人類的平均壽命從不到40歲延長至80歲以上。人口學專業的明治大學特任教授金子隆一表示,「人類正在成為在死亡之前能夠保持健康並最大限度發揮潛能的稀有生物」。
如果抑制衰老、更換臟器以及大腦與機械相融合的研究得以推進,到2050年人類將接近不老不死。如果「晚年」一詞成為不再使用的語言,人類需要作為「支撐方」而一直工作,關於社保的思考方式也將發生改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