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産業聚焦 > 科學/技術 > 2050年人活到150歲,第一死因是自殺?

2050年人活到150歲,第一死因是自殺?

2019/02/15

PRINT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面向約300名年輕研究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對於「人類的壽命將延長至多少歲?」的問題,回答「150歲」的最多。今後將出現一家4代人、5代人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社會。此外,關於到2050年日本人的主要死因,回答「自殺」的最多。

 

       「你們的生命即便能延續千年,也會被縮短成很短的時間」——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如此感慨人類浪費人生。有死才有生。從古代開始哲學家就在追問在有限的生命中「過好一生」的意義。死亡離我們越遠,我們越應該追尋轉瞬即逝的生的理想方式。

 

       人體與機械的結合

 

       坐在椅子上的人隨意作出石頭、剪刀、布的划拳工作,在空中畫圈。幾乎同一瞬間,由無數的電線和漆黑的5根「手指」構成的機械臂伴隨著獨特的機械音做出相同的動作。就好像是自己的手的分身一樣。

 

       日本機器人新創企業MELTIN MMI開發的機械臂通過圖像讀取人的動作,像生物信號通過人類神經那樣使電流通過,再現人的動作。

 

機械臂能忠實再現粕谷的手部動作(東京都新宿區)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粕谷昌宏表示:「人類做出的日常行為的90%以上的生物信號已完成分析」,結合再現人類動作的控制技術,力爭實現將肉體的一部分改造為機械的賽博格(Cyborg)技術。

 

       終極目標是實現「只要有大腦就什麼都能做的社會」。「如果身體和機械不斷結合,突破人類肉體的制約,就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創造性」。粕谷夢想打造將人類推升至新高度的未來。

 

      此外,通過在人體內放入極小的機器人來治療癌症的技術也在推進研究。香港城市大學的教授孫東利用3D印表機技術製造了只有頭髮直徑(100微米)大小的微型機器人。

 

       治療時通過注射等方式將機器人放入血液之中,利用磁力操作其移動至患部,釋放內部存儲的幹細胞。孫東教授表示幹細胞具有清除癌細胞的能力,能提高治療措施的成功率,正在推進借助小鼠確認效果的實驗。

 

       到2050年,機器人不僅會改變肉體,甚至會改變人體內部。人類和機械的結合沒有止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9
具有一般參考性
 
0
不具有參考價值
 
1
投票總數: 20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