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氧化碳「吃掉」?
2020/11/24
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製造的人造肉和酒已經誕生。為了到21世紀中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凈零排放,日本國內外的初創企業開始研發把不得不排放的部分「吃掉」的技術。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技術能否發展為一項産業,但作為將來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思路之一而備受期待。此類技術也顯示出為實現凈零排放,連飲食生活也必須做出改變的決心,這一點也具備重大意義。
源自東京大學的日本初創企業——二氧化碳資源化研究所利用以氫為能源、靠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生長的細菌來製造人造肉的蛋白質。
上述細菌具有與植物相同的酶「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會吸收二氧化碳。製造1公斤蛋白質需要約2公斤二氧化碳。蛋白質佔細菌重量的約85%。而魚粉的蛋白質佔比為50~60%。這種細菌有望用於人造肉和飼料。
![]() |
使用二氧化碳製成的蛋白質 |
為了加快細菌的繁殖,研究人員把氫氣和二氧化碳變為微細氣泡後向其供應。使培育溫度保持在52攝氏度需要耗費電力,但如果考慮到能作為蛋白質回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總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為負值。
美國企業Air Company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開發出了「AIR VODKA(空氣伏特加)」。據悉二氧化碳用量相當於8棵樹每天吸收的量。
該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細節,不過這項技術是利用自主的催化劑,把從大氣中回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變為乙醇。製造1公斤乙醇需要1.5公斤二氧化碳,副産物只有氧氣。據悉一系列作業需要的能量可通過光伏發電獲得。
這項技術入選美國非營利團體X大獎基金會(X PRIZE Foundation)主辦的技術開發競賽「NRG COSIA Carbon XPRIZE」的最終候選名單。這項競賽比拼將二氧化碳變為實用産品的技術,冠軍獎金是2000萬美元。
現階段尚不清楚上述研究成果能否擴大生産規模。雖然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暫時固定」在人體內,但整體相抵之後是否為零會因計算方法而改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