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名美國人為何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1/10/12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1日宣佈,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戴維·卡德(David Card)、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Joshua D.Angrist)、史丹佛大學的吉多·W·因本斯(Guido W.Imbens)。獲獎理由是他們研究出數據分析的方法,明確了提高最低工資等的影響。
經濟學研究鮮活的社會問題,而且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反覆進行實驗。因此,戴維·卡德等人採用了比較相似社會群體動向的方法。
![]() |
(左起)戴維·卡德、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吉多·W·因本斯(摘自諾貝爾財團的主頁) |
具有代表性的領域是勞動經濟學,戴維·卡德以研究最低工資而聞名。他在1990年代發表的論文中,針對在同一時期提高了最低工資的州和保持最低工資不變的州,收集了有關快餐店雇用變化的數據。
按照當時的經濟學理論,如果提高最低工資,經營者會因厭惡成本增加而減少雇用。戴維·卡德等人比較了兩個州相同業態店舖的數據,發現雇用並未減少。北海道大教授安部由起子指出「(戴維·卡德)確認了移民流入不會影響低收入勞動者的研究也很出名,在廣泛領域發展了勞動經濟學的實證研究」。
利用數據的力量顛覆傳統理論的研究將給今後的經濟學帶來很大變化。教育效果分析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曾想弄明白:是否受教育時間越長,人一生的收入就會越多。他從學齡著手研究。以日本為例,按小學入學時間看4月出生的孩子與3月出生的孩子到畢業的受教育時間相差大約1年。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利用這個差異,收集孩子的數據並得出了結論:受教育時間越長,畢業後的收入越多。吉多·W·因本斯開發出了這種被稱為「自然實驗」的統計方法。
自然實驗是作為分析經濟現象原因與結果的方法而發展的,已被應用於基於證據的政策制定(EBPM)。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中室牧子指出了學問發展對政策的影響,表示「自然實驗的研究積累成為美國歐巴馬政府推進基於證據的政策制定(EBPM)的原動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